越通社河内——《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在越南开放签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国际法律层面,更彰显了越南在数字时代全球融合进程中的进步、声誉与能力。
网络安全保障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网络犯罪演变迅速、跨境流窜,攻击领域广泛——从诈骗侵财、入侵窃密,直至破坏金融、银行、能源、医疗、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甚至波及公共行政系统。这是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现实与挑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在这场艰巨斗争中"单枪匹马"应对。
由此,联合国公约成为加强各国跨境网络犯罪防控协调机制的必要进展。联合国选择河内作为公约签署仪式举办地,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越南主动积极推动构建安全、透明、负责任网络空间的信任与认可。
作为逐步迈入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越南在网络安全管理框架构建、个人数据保护及与国际组织紧密合作打击高科技犯罪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技术发展、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实现民族抱负的战略选择。这是帮助越南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避免落后风险、追赶时代浪潮的“金钥匙”。然而,这种发展必须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保障同步推进。
为实现这一愿景,越南党和国家已颁布并领导实施多项重要方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网络空间卫国战略的第29号决议和关于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第30号决议。由政府总理担任主任的国家网络安全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更彰显了越南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网络安全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国会相继颁布《网络安全法》、《数据法》、《个人数据保护法》等重要法律。国家网络安全协会的成立也有力促进了机构、企业与社会间的协同配合。
在越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创新、科技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第57号决议中,网络安全已成为与国家发展进程并行的支柱领域。在当前推进国家数字化转型时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网络犯罪防控工作。
越南公安部网络安全与高科技犯罪防范局(A05局)局长黎春明少将表示,越南正在部署完善网络犯罪相关法律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内法律框架,使之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为国内外企业在越南科技投资发展环境中提供最优保障,同时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力量建设,通过实施重点紧急任务优化网络环境,服务国家数字化转型进程。
秉持“不让任何人独自面对网络犯罪”的精神,近年来越南职能部门持续展现保护网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儿童及青少年)免受网络侵害的决心与协同努力。在政策法律层面,国家已颁布并逐步完善《儿童保护法》、《网络安全法》、《2021-2025年国家儿童网络保护战略》及多项跨部门议定、通知,强化高科技犯罪查处能力。这些举措印证了党和国家在构建安全、人文的数字社会与人才发展战略中的一贯主张。

破解跨国犯罪防控难题
除完善法律体系外,执法机构的履职能力也在数字时代任务需求下不断提升。
网络安全与高科技犯罪专业机构持续获得人力、装备和技能投入。通过开展深度培训项目及国际联合培养计划,专业队伍得以紧跟技术发展与犯罪手段演变。这支力量从中枢到基层全面部署,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正因这张防护网,多个跨境网络犯罪团伙被成功铲除。
仅近几年来,越南公安机关已侦破多起重大网络案件,从摧毁涉案额数万亿越盾、跨国联动的网络赌博链条,到逮捕攻击越南企业的国际黑客,这些成果彰显了越南执法部门在该领域日益提升的专业水准与应变能力。
然而,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彻底根除此类跨境犯罪团伙。挑战不容小觑:网络犯罪大多具有隐蔽性,追溯困难;众多犯罪链条跨国勾结,依托境外操控,利用各国间的法律差异逃避打击。
《河内公约》的实施为此提供破题思路。通过公约框架,越南及世界各国将获得更完善的法律工具与国际合作力量,共同守护网络空间安全。
构建“网络空间人民安全阵势”
据越南国家网络安全协会(NCA)2024年末发布的报告显示,越南属于受网络犯罪影响最严重的国家群体。“潜在受害者”比例同样触目惊心:每220名智能手机用户中就有1人成为受害者,每月有70%民众至少接触一次诈骗电话或短信。
国家网络安全协会常务副主席阮明政中将指出,当前大规模网络攻击正以日益精妙的手段和速度,针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企业及民众持续发生。此外,虚假信息、恶意内容在数字平台扩散,并借助人工智能加速传播。网络空间中的高科技犯罪活动,如诈骗、数据交易乃至毒品武器走私等也日趋复杂。
阮明政强调,虽然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但仍滞后于技术发展速度。部分干部、企业和民众认知不足形成可被利用的安全漏洞。国内技术基础设施缺乏协同性,且过度依赖进口解决方案,进一步放大风险。
阮明政强调,“因此《河内公约》不仅为越南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提升网络犯罪防控能力开启新机遇,更将成为提升整个政治体系、民众和企业网络空间风险意识的重要基石。”
在民众认知与警惕性参差不齐的现状下,若仅依靠专业职能部门,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因此,动员全民力量成为最可持续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构建“网络空间人民安全阵势”至关重要。
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多地创新组织模式,将基层传统工作模式与数字平台及信息技术工具深度融合。这标志着运动形式实现从“线下运作”向“数字化组织”的重要转型,反映出应对网络空间社会新行为的适应能力。
诸如“安防摄像头”、“治安自治组”、“安全居民小组”、“校园安全”、“高科技犯罪防控”等成熟模式,已通过社交媒体、通讯应用、监控软件及在线社区互动实现局部或全面数字化。网络空间由此成为运动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提升监督效能、早期预警能力,并推动民众随时随地远程参与安全守护。这些模式不仅强化公安力量的核心作用,更拓展了民众在数字空间的主动参与度,逐步构建起扎根地域、贴近对象、契合实情的网络空间全民保卫运动。
以建设安全文明的网络社区为宗旨,通过《构建网络空间人民安全阵势方案》,政府正持续凝聚社会共同体与全体民众的合力,让每位公民成为守护国家“数字边境”的坚实堡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