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球性棘手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在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签署仪式即将于10月25日至26日在河内举行之际,越澳知识分子与专家协会(VASEA)成员、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电气、计算与数学科学院副教授、西澳IEEE分会主席范德山博士在接受越通社驻澳大利亚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范德山援引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全球网络安全前景报告》指出,去年,全球网络诈骗造成的损失已突破1万亿美元,部分国家因网络犯罪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以上。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数据显示,仅2023年,美国因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就达125亿美元;而IBM《2025年数据泄露成本报告》显示,全球单起数据泄露事件的平均损失已攀升至444万美元。
网络犯罪正日益专业化,甚至形成“网络犯罪即服务”的产业链,广泛利用人工智能(AI)实施自动化诈骗、生成虚假内容(deepfake)及大规模数据窃取。其中,勒索软件攻击仍是破坏性最强的威胁之一,常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医院、交通系统及关键基础设施陷入瘫痪。
除直接经济损失外,运营中断、声誉受损与公众信任度下降也构成严重后果。网络犯罪已超越技术范畴,演变为关乎经济与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范德山强调,人工智能的快速“武器化”正重塑整个网络安全格局。随着人类对数字系统的依赖不断加深,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网络犯罪已刻不容缓。2025年多份国际报告均传递出同一信号:提升网络犯罪应对韧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政府、企业与个人必须携手筑牢防线,重建数字信任。
他指出,网络犯罪具有无国界特性,国际合作尤为关键。犯罪分子常利用司法管辖空隙穿梭作案,唯有加强协作,才能缩小鸿沟,实现情报共享、联合调查与跨境追捕。
国际合作还能增强全球整体防御能力。各国通过共享威胁情报、攻击模式与防御经验,可更快速响应并遏制全球性攻击。
此外,合作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与法律能力。
然而,范德山也指出合作仍面临挑战。各国法律体系与政治制度差异是最大障碍之一。
信任缺失同样制约合作深度,情报共享常涉及国家安全敏感信息,并非所有政府均愿公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亦可能限制合作范围。此外,国际协调需投入大量资源,部分中小国家因人力与财力有限,难以长期维持合作机制。
范德山认为,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但必须在尊重主权、法律与隐私权的基础上务实推进。最有效的方式是结合威胁情报共享、能力建设计划与法律框架协调,欧洲委员会《布达佩斯公约》为成功范例。
他表示,在参与联合国成立80周年庆典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联合国在协调全球应对共同挑战中的核心作用,而网络犯罪正是当今最紧迫的议题之一。即将在河内签署的《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正是多边合作精神的生动体现。该公约是联合国框架下首项全球性法律文书,旨在预防、调查与起诉跨境网络犯罪,标志着国际数字安全合作迈入新阶段。
范德山指出,《河内公约》继承并拓展了《布达佩斯公约》的成功经验,将合作范围从欧洲延伸至全球。该公约为各国——无论发展水平高低——提供了一个普遍、包容、系统的合作机制,涵盖情报共享、执法协调与统一调查起诉程序。其“24/7合作机制”将显著增强全球对新型网络威胁的快速响应能力。
在联合国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范德山强调,《河内公约》深刻体现了联合国合作、包容与共同责任的持久价值。该公约不仅确认了联合国在全球行动协调中的核心角色,也为未来数字治理、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的国际规则奠定基础。
他强调,越南被选为《河内公约》签署仪式东道国,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越南在国际合作特别是网络安全领域不断提升的地位与信誉的认可。这也展现了越南作为和平、对话与合作桥梁国家的积极形象。
近年来,越南多次成功主办国际重大活动,接待众多世界领导人,展现出越南是国际社会中积极、负责任的成员。越南奉行的“做国际社会的朋友和伙伴”外交理念,与联合国的包容与合作精神高度契合。此次承办具有历史意义的签署仪式,再次彰显越南在推动安全、开放与可信的数字未来方面的领导作用。
这项盛事也凸显了越南在塑造全球数字治理进程中的影响力。越南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国际共识的构建者,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数字时代最复杂的挑战之一——网络犯罪。
在多重意义上,《河内公约》将以“河内”为名,成为和平、信任与共同责任的象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