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平坦世界”中,越南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正在通过新颖而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得以展现。若在以往,爱国之心往往与传统的竞赛运动、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相联系,那么如今,网络空间已经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每个年轻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彰显民族本色。从音乐视频、宣传风景的短片,到在Facebook、TikTok、YouTube上发起的社区活动,民族自豪感正逐渐成为年轻一代多种活动中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方式并不仅仅是运动式的潮流,而是体现了年轻一代与文化根源的深刻联结。当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重大节日里统一穿上印有金星红旗的服装,当革命歌曲被重新编配成TikTok流行的背景音乐,那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以时代的创新语言续写爱国故事。


越南曲中文词——在数字空间中开辟爱国新路
近年来,社交网络已成为许多越南年轻人展示自我、传播爱国情怀的“新舞台”。有人创作说唱赞美祖国,有人拍摄vlog推介风景,有人发起社区公益活动。在众多形式中,一位年轻女孩选择了极具个性化的道路:将越南歌曲翻译成中文,再用自己的声音演唱。她就是陈天秀,网络上人们更熟悉地称她为“秀馒头”。

对于越南影迷来说,陈天秀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从小她便在多部影片中留下印记,如《河东绸衣》(2006)、《不死传奇》(2010)、《献给六月》(2012)。与此同时,她对中文语言与文化也怀有浓厚兴趣。凭借语言与艺术的双重天赋,天秀在越南与中国的学习过程中屡获佳绩。2024年,她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天秀的学业一度中断。在“居家抗疫”的时期,她与几位好友开设了名为“秀馒头”的TikTok频道。天秀没有跟随娱乐潮流,而是选择独辟蹊径:将越南歌曲翻译成中文,再在原伴奏下亲自演唱。
每一首翻译作品都带有独特的创造性,她既要保持原歌词的意义,又要确保押韵与声调自然,避免演唱生硬。
天秀表示:“翻译歌曲的方法很多,我们更喜欢在保证意思的同时,尽量押韵、顺口,唱起来不拗口。最难的是寻找文化中对应的意象,比如‘雨妹妹’、‘村里玩咖’……”
不仅限于流行歌曲,天秀还挑战民歌与传统音乐,如《浮萍流云》、《插秧》、《夜鼓怀郎》以及郑公山的经典《昔日艳影》《不知根源》。这些歌曲早已深植越南人心,若翻译与演绎得当,将带来“既熟悉又新鲜”的体验;若处理不好,则可能遭遇舆论批评。最终,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成功的,《浮萍流云》《山林第二圣姑》《插秧》等视频均吸引数百万次观看与数万点赞,成为“秀馒头”频道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些作品帮助越南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传播到中国观众中。
天秀跟越通社记者说:“这些翻唱视频受欢迎,一方面是观众好奇熟悉的歌曲换上新语言会怎样;另一方面则来自学习中文、热爱语言和翻译的群体。”
目前,天秀的TikTok频道已有88万粉丝,获赞1250万次。她还将作品上传至中国的抖音平台,同样收获积极反响。不少中国观众称赞“中国人都译不出来这么美的句子”,同时表示希望能听到原版越南语,从而更好了解越南文化。相应地,越南观众则感到自豪:祖国的音乐跨越了语言障碍,在数字空间里更广泛地传播给国际友人。

当知识与文化成为爱国方式
越南如今是海外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据,2021 年约有 13.7 万越南学生在海外求学,数量超过东南亚任何国家。无论是在美国、中国、日本还是韩国,他们不仅是学生,也成为通过教育渠道传播越南形象的桥梁。正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的裴氏翠,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裴氏翠曾在中国中央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后凭借ANSO全额奖学金入读博士。虽仅完成博士一年级,但她已在第45届国际预测大会(ISF 2025)上发表有关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研究报告。2025年7月,她参与了第六届全球越南青年知识分子论坛。

作为一名博士生,裴氏翠认为,学生首先应在学业中取得突出成绩,从而引起师长注意:“当你优秀时,人们不仅会关注你本人,还会关注你来自哪个国家。这一点非常重要。”
与此观点相呼应,天秀也表示,展现民族特色与爱国情怀最积极、最实际的方式是“首先提升自我,为祖国贡献力量;其次学习外语与历史,更深入理解国家,从而建立稳固的文化自豪感并向国际友人传播。”
不仅是优秀学子,裴氏翠还担任北京越南留学生党支部的支委。她跟越通社记者介绍:“我们党支部使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会议,也通过微信、Zalo等APP增强互动连接,方便在中国或在越南的党员都能参加。对于越南留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如四强足球赛、羽毛球赛等,党支部不仅给予物质支持,还派人参与组织工作。”
“当你优秀时,人们不仅会关注你本人,还会关注你来自哪个国家。这一点非常重要。”
与天秀一样,裴氏翠也积极参与在中国高校举办的国际文化节。她表示,文化节是越南学生展示民族文化的绝佳机会。越南展位常展出春卷、牛肉粉卷、咖啡等美食,以及奥黛、斗笠、纸扇等传统物品。“越南咖啡特别有名,所以很多人都来体验这种独特的民族风味。”
她强调,越南留学生群体十分团结,大家齐心协力准备展台、排练节目,力求把最美好的越南形象传递给国际友人。

裴氏翠参加2024年清华大学国际文化节。越通社记者 徐碧玉 摄
天秀也有类似感受:“总体来说,越南展位总是很突出。远远就能听到热情的笑声;走近后,更会被身着奥黛的女孩们所吸引,她们介绍旅游美景或演示民间游戏。而最受欢迎的还是越南美食:春卷、牛肉粉卷等总是供不应求,给国际友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说,文化节与社区活动是裴氏翠、陈天秀等留学生展现爱国之心的重要平台,使她们自然而巧妙地推广越南的国家形象与文化。
当年轻一代续写民族故事




今天,越南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不仅根植于传统价值观,也通过网络空间以全新方式展现。在TikTok、Facebook、YouTube等平台上,国旗影像、革命歌曲、历史影像成为流行趋势,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语言”。当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4·30或9·2等国家节日期间上传身着金星红旗衫的照片,这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对根源的深情依恋。正如裴氏翠所说:“大家一起做,就会形成趋势,也有助于推广越南文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一代将爱国情怀与个人创造力结合于数字空间。天秀指出:“如今在网络上,年轻人通过各种形式表达爱国之心,从短视频、音乐创作到电影制作,既展现了才华,又传递了热爱祖国的讯息。”这正是当代青年的独特表达方式。
在融合国际的大背景下,越南拥有越来越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些新型表达方式不仅反映民族自豪感,也彰显年轻一代在推广越南形象方面的责任感。
这也传递出更深远的讯息:数字时代的爱国情怀不止于情感,更体现在行动上:凭借创造力、责任感以及运用科技传播民族本色。通过青年们的行动,可见一代人正与祖国共同成长,在自信走向世界的同时始终心怀越南的核心价值与民族精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