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医院之间实现数据互联后,病人的检测结果将能共享使用,无需重复进行。
卫生部已将推行电子病历作为首要核心任务,明确各机关单位负责人要对该项工作负全责。全国所有设有病床的医院必须在2025年9月前完成此任务。
越南卫生部诊疗管理局局长何英德博士就加快推进电子病历、实现数据互联、建设智能医院模式的相关问题接受了采访的采访。
全行业数据联通共享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卫生部目前在推动电子病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英德博士:2025年3月14日,政府总理颁布了第07/CT-TTg号指示,旨在加快实施居民数据、身份识别与电子认证应用,服务于2022-2025年国家数字化转型并展望2030年方案(第06号方案)。
2025年3月中旬,卫生部部长也签发了有关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在本部门实施第06号方案的指导文件,要求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在思想认识、方法论等方面率先改革、创新。
关于电子病历的推进工作,卫生部领导和相关直属单位正严格落实政府指示。科技培训局、诊疗管理局和国家卫生信息中心三个单位紧密配合,具体组织实施。
一周多前,诊疗管理局已建议卫生部领导签发文件,制定带有各类检验识别码的临床检验联通目录,此目录与现行国际目录标准相比达到了90%以上的符合度。
这是实现全国数据互联互通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有了这一目录,所有应用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便能互联互通。
接下来是对辅助检查项目的标准化。目前辅助检查服务种类成百上千,我们诊疗管理局正加快进度,力争5月底提交、颁布统一目录,逐步保障电子病历提案能于9月如期实施。
记者:卫生部将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推进电子病历?
何英德博士:电子病历将以统一指导框架在专科医院与特级医院全面推行。其二,必须涵盖所有专科,包括小专科至特级医院,每家医院根据实际条件实施,目标是实现全行业数据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为确保数据互通,诊疗管理局需构建临床、辅助检查及其他相关目录,并要求电子病历具备开放源代码,以便各医院可灵活补充。
关于电子病历的标准框架,目前已有141家医院实施了电子病历并建立相应框架。对于已有系统的医院,仅需进行标准化调整,各医院可视自身条件灵活应用。
医院的电子病历管理软件可由多个供应商提供,即便更换软件也不影响医院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这正是我们向卫生部领导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
卫生部正在指导各地方、各医院加快实施,确保按期完成。目前,胡志明市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拥有全国最全面、最成熟的电子病历系统,我们也将其作为范本,为其他医院提供参考。
全国范围内现有约3000个实验室,但目前仅标准化了约10%。因此,未来诊疗管理局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实验室标准化进程,以实现检测结果的互认互通。
共享检测结果,实现资源节约
记者:根据已实施电子病历医院的实际情况,请您谈谈该系统带来的具体效益?
何英德博士:事实证明,电子病历在多个方面都带来了积极成效。
第一是财政效益。电子病历政策可节省大量费用。数据将随病人生命周期储存,避免了多次重复打印。
第二,通过医院之间的数据互通,可共享使用已有的检测结果,病人在就诊时无需反复做相同的检测项目。
第三,病人在县级医院拍片或检查后,只要数据达标,到中央医院也可继续使用,无需再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越盾重新检查。这是电子病历带来的显著财政效益。
在专业方面,医生通过电子病历能全面了解病人历史病情,便于个体化治疗,提升诊断和治疗质量。以往每次就诊医生都需重新询问病史,如今只需输入病人代码即可获取完整的用药记录、诊断结果及住院时间等信息。
更重要的是,电子病历为应用人工智能(AI)、构建大数据(Big Data)提供了坚实基础,将极大提升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效率。
记者:感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