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5年前,莱州省芒得和南润两县的拉胡、贡和孟三族人民的生活依然原始落后,常年挨饿。如今,凭借莱州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他们稳稳实实地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在莱州省,拉胡族、孟族和贡族人口分别为1万多、3600多和1100多人。
沱江铭记升学梦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近十年前走访莱州省芒得县拉胡族人小村留下的悬念。
那是令人忧郁的边陲黄昏。整整一天翻山越岭去动员拉胡小孩上学不成回来后,巴乌小学校长阮友长老师闷闷不乐,坐在破烂不堪的茅草课室望着滚滚奔腾的沱江伤心地对我说:“拉胡小孩上学太艰难了。不知何时我们的学生才能顺着这条江到首都河内上大学呢?”
阮老师当年的心事敦促我重访这偏远的贫困地区。老实说,启程之前我仍然不知道该地现在怎么样了?跟我同行的莱州省一名记者好像猜到我的思虑,说:“别担心,现在路好走多了,不像以前那样艰辛难行啦!”。
听他这么说虽有点儿放心,但当年300多公里漫长路上的成百个水淹点和山体滑坡的景象依然未能解除我的忧虑。
然而一切担忧渐渐消失了。我们乘车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路向沱江上游地区奔驰。一路上,村寨鲜红的瓦屋代替了低矮破栏的茅屋,远处隐现着宽敞的新校舍。
车子越过横跨沱江的钢筋混凝土桥来到布达乡。我们看到了山上的一所三层楼坚固学校。布达乡共有8个村,3000多人口(占越南拉胡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堪称拉胡人的“京都”。
今年24岁的平扣村村长冯嘉索对我们讲述拉胡人上学的故事:“以前我们这里没人上学,自从国家投资建设公路、学校,鼓励人民立村寨、种水稻、养牛羊,拉胡族子弟上学才大大增加了”。
布达第二寄宿小学校长卢氏月补充说:“由于老师们尽心尽责,布达乡幼儿教育和小学普及率已达100%。许多学生离乡升学,高等和大学毕业后回乡,致力于家乡的建设”。
我们继续前往贡族人占总人口65%的南犒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偏远地区却有一所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园长陈氏翠恒女士说,该园建于2014年,经费来自莱州水电站居民搬迁补偿的50亿盾。新校舍吸引了众多贡族小孩入学。
除了校舍宽敞之外,贡族半寄宿幼儿生还得到政府每月补贴36.3万盾,家长放心干活谋生,发展家庭经济。
芒得县特困儿童接力活动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响应。Vingroup集团在南润县钟寨村援建一所宽大和现代的寄宿学校。
孟族9年级女生李氏恒自信地告诉我:“明年我报考西北文化艺术高等学校,以便了解和维护民族独特的舞蹈”。
这次出差我无缘重逢阮友长老师,因为他被国家派赴太原大学深造。他当年所追求的拉胡、贡、孟族子弟顺着沱江来到平原城市升上大学之梦已经成真了。
边陲穷乡大翻身
来到芒得县南犒乡之日,南浦村村长圹文兰邀请我们参加祭村礼。卢文佐巫师透露,今年贡族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祭文里要增添新的内容,比如养牛养羊要祈祷神灵驱逐病疫,劝告村民种水稻要勤拔草、修埂等。
2013年,贡族人住进新定居区之初,芒得县政府成立了以副主席陈德宪为首的联合工作组,和居民同住同吃同劳动,指导他们种水稻、养禽畜。
陈副主席回忆,工作组同居民一起垦荒、筑埂造梯田种水稻,教他们养牛羊、种橡胶。晚上,集合年轻人唱民歌,练习传统舞蹈。仅仅4年,南犒乡水稻面积达200公顷、橡胶面积为110公顷。从终年吃不果腹,如今不愁挨饿了。
布达乡拉胡人也有神奇发展,摆脱了饥饿贫困。我们跟随乡卫生人员黎光贤来到平扣村给96岁冯费穆大娘定期体检,听她讲述了她所见证的拉胡人生活巨变。
在冯大娘的潜意识里,她记不得自己是如何从饥饿连绵的日子走过来的。但是对近来的温饱却很清楚。她说:“做梦我也不想到有一天能住坚固的木屋,白米饭吃个饱,看到子孙有书读。”
在布达乡,借助世界银行提供的资金、种苗、化肥,拉胡人还种植蕉藕发展经济。
迄今为止,全乡蕉藕种植面积为20公顷,每年一造。平扣村村长冯嘉索家种1公顷,年均收入2000万盾,加上养羊和种木薯收入3000万盾,总共约5000万盾。
我们顺着沱江来到南润县钟寨乡亲眼目睹孟族人奇迹性的变化。
孟族是西北地区本土人。2011年之前,由于与世隔绝,孟族人面对种族退化危机,其原因是近亲婚姻、游耕游居以及各种落后的颓风陋习等。
莱州省落实国家“2011-2020年阶段孟、拉胡、贡、哥霍等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案5年后,钟寨乡和其他地方的孟人村寨面目一新。
提到钟寨乡,莱州省人都把它誉为畜牧业“王国”。典范的是南诺第一村曹阿度养黄牛近百头,养殖10头左右的人家也很多。
旅程结束后,沱江上游地区的新生活令我心潮汹涌。贡、拉胡、孟族已摆脱“黄叶”之苦命,逐渐稳步走上富裕安居的日子。(来源:越通社《越南画报》)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近十年前走访莱州省芒得县拉胡族人小村留下的悬念。
那是令人忧郁的边陲黄昏。整整一天翻山越岭去动员拉胡小孩上学不成回来后,巴乌小学校长阮友长老师闷闷不乐,坐在破烂不堪的茅草课室望着滚滚奔腾的沱江伤心地对我说:“拉胡小孩上学太艰难了。不知何时我们的学生才能顺着这条江到首都河内上大学呢?”
阮老师当年的心事敦促我重访这偏远的贫困地区。老实说,启程之前我仍然不知道该地现在怎么样了?跟我同行的莱州省一名记者好像猜到我的思虑,说:“别担心,现在路好走多了,不像以前那样艰辛难行啦!”。
听他这么说虽有点儿放心,但当年300多公里漫长路上的成百个水淹点和山体滑坡的景象依然未能解除我的忧虑。
然而一切担忧渐渐消失了。我们乘车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路向沱江上游地区奔驰。一路上,村寨鲜红的瓦屋代替了低矮破栏的茅屋,远处隐现着宽敞的新校舍。
车子越过横跨沱江的钢筋混凝土桥来到布达乡。我们看到了山上的一所三层楼坚固学校。布达乡共有8个村,3000多人口(占越南拉胡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堪称拉胡人的“京都”。
今年24岁的平扣村村长冯嘉索对我们讲述拉胡人上学的故事:“以前我们这里没人上学,自从国家投资建设公路、学校,鼓励人民立村寨、种水稻、养牛羊,拉胡族子弟上学才大大增加了”。
布达第二寄宿小学校长卢氏月补充说:“由于老师们尽心尽责,布达乡幼儿教育和小学普及率已达100%。许多学生离乡升学,高等和大学毕业后回乡,致力于家乡的建设”。
我们继续前往贡族人占总人口65%的南犒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偏远地区却有一所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园长陈氏翠恒女士说,该园建于2014年,经费来自莱州水电站居民搬迁补偿的50亿盾。新校舍吸引了众多贡族小孩入学。
除了校舍宽敞之外,贡族半寄宿幼儿生还得到政府每月补贴36.3万盾,家长放心干活谋生,发展家庭经济。
芒得县特困儿童接力活动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响应。Vingroup集团在南润县钟寨村援建一所宽大和现代的寄宿学校。
孟族9年级女生李氏恒自信地告诉我:“明年我报考西北文化艺术高等学校,以便了解和维护民族独特的舞蹈”。
这次出差我无缘重逢阮友长老师,因为他被国家派赴太原大学深造。他当年所追求的拉胡、贡、孟族子弟顺着沱江来到平原城市升上大学之梦已经成真了。
边陲穷乡大翻身
来到芒得县南犒乡之日,南浦村村长圹文兰邀请我们参加祭村礼。卢文佐巫师透露,今年贡族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祭文里要增添新的内容,比如养牛养羊要祈祷神灵驱逐病疫,劝告村民种水稻要勤拔草、修埂等。
2013年,贡族人住进新定居区之初,芒得县政府成立了以副主席陈德宪为首的联合工作组,和居民同住同吃同劳动,指导他们种水稻、养禽畜。
陈副主席回忆,工作组同居民一起垦荒、筑埂造梯田种水稻,教他们养牛羊、种橡胶。晚上,集合年轻人唱民歌,练习传统舞蹈。仅仅4年,南犒乡水稻面积达200公顷、橡胶面积为110公顷。从终年吃不果腹,如今不愁挨饿了。
布达乡拉胡人也有神奇发展,摆脱了饥饿贫困。我们跟随乡卫生人员黎光贤来到平扣村给96岁冯费穆大娘定期体检,听她讲述了她所见证的拉胡人生活巨变。
在冯大娘的潜意识里,她记不得自己是如何从饥饿连绵的日子走过来的。但是对近来的温饱却很清楚。她说:“做梦我也不想到有一天能住坚固的木屋,白米饭吃个饱,看到子孙有书读。”
在布达乡,借助世界银行提供的资金、种苗、化肥,拉胡人还种植蕉藕发展经济。
迄今为止,全乡蕉藕种植面积为20公顷,每年一造。平扣村村长冯嘉索家种1公顷,年均收入2000万盾,加上养羊和种木薯收入3000万盾,总共约5000万盾。
我们顺着沱江来到南润县钟寨乡亲眼目睹孟族人奇迹性的变化。
孟族是西北地区本土人。2011年之前,由于与世隔绝,孟族人面对种族退化危机,其原因是近亲婚姻、游耕游居以及各种落后的颓风陋习等。
莱州省落实国家“2011-2020年阶段孟、拉胡、贡、哥霍等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案5年后,钟寨乡和其他地方的孟人村寨面目一新。
提到钟寨乡,莱州省人都把它誉为畜牧业“王国”。典范的是南诺第一村曹阿度养黄牛近百头,养殖10头左右的人家也很多。
旅程结束后,沱江上游地区的新生活令我心潮汹涌。贡、拉胡、孟族已摆脱“黄叶”之苦命,逐渐稳步走上富裕安居的日子。(来源:越通社《越南画报》)
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