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奇迹:党意与民心的力量

实现可持续减贫是越南党和国家在国家革新与发展全过程中所确立的一项重大、统一而贯穿始终的战略方针。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越南被评价为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成功典范,提前10年完成了消除饥饿与减贫的任务。

这些成果不仅仅体现在统计数字中,更真实可感地展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从农村到山区,大量生计发展模式与“一乡一品”产品不断推广,为百姓提供稳定就业、提升收入,并在家乡迈步致富。

在富寿省至潭乡,原本普通的水稻如今已成为极具经济价值的特色农产品。通过逐步恢复和扩展传统的“黑快糯米”种植区,村民不仅保留了祖传稻米品种,还将其提升为商品化产品。该乡约30公顷的糯稻种植区年产约30吨,以每公斤约4.5万越盾的价格销售,年收入接近10亿越盾,为当地众多劳动者带来了稳定就业和收入来源。

至潭乡村民 阮文战:“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乡亲们大力推进终止黑快糯稻。经过一个发展过程,这种稻带来更好收成,质量更佳,经济效益更高。”

不仅仅是合作社模式可圈可点,2021–2025年阶段可持续减贫国家目标计划更致力于为群众提供切实可行、长期稳定的生计支持。不同于以往的“无偿赠予”,新一轮项目实行对等资金投入和资金循环机制,使贫困户能够主动生产经营,并增强对所获支持资产的责任感。北宁省的繁殖母牛养殖项目就是其中的成功典范。从一头母牛出发,经过用心饲养和社区共同承诺,该项目为众多家庭开辟出一条稳定、可持续的脱贫之路。

北宁省福和乡居民韦氏宣:“我是贫困户,幸运地得到了政府和各部门的帮助,获得了这头母牛。我从2023年开始饲养,目前它已产下一头小牛。我会继续努力照顾它们,希望能早日脱贫。”

福和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阮边垂:“通过项目实施,参与农户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他们更用心养牛,待母牛产下小牛后,可将小牛以低价出售给其他贫困户,扩大扶持范围,让更多人受益。”

事实上,自2021–2025年阶段可持续减贫国家目标计划启动以来,政府已明确将其视为一项具有深厚人文意义的社会经济任务。其中,由单维扶贫向多维扶贫转变被视为政策规划思维的重大突破。同时,贫困户也根据地区、民族、地方特征分类,以制定更精准的扶持措施。

凭借上述努力,过去几年全国已推广9,300多个生计模式,为近13.4万名贫困与近贫家庭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远超原定目标。

农业与环境部副部长 武文兴: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减贫国家目标计划过程中,我们曾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然而,凭借高度的政治决心和全民团结,我们已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所有主要目标和关键指标均已完成并超额完成,尤其是在帮助农民、贫困群体以及困难群众更好地接触社会政策、实现脱贫致富方面,成效显著。”

此外,可持续减贫计划还大力投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已新建或改建2,600多项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农村公路、电力、清洁水、学校与卫生站等;同时,还为贫困地区约9万个贫困户建造或修缮住房,为居民安心发展生计提供了坚实基础。

富寿省龙谷乡居民何氏晴:“建房前我非常担心,觉得根本没钱买材料。但后来有了政府支持,亲戚朋友也帮了忙,加上借了一些钱,终于建起了房子。”

根据国家减贫办公室统计,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按多维贫困标准统计的贫困率已降至1.93%,相比阶段初的5.2%大幅下降,平均年减贫速度达1.6%以上,超额完成国会制定的每年1–1.5%减贫目标。

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减贫国家目标计划总结视频会议上,政府总理范明政呼吁全民力量共同参与减贫与乡村振兴工作,强调国家、企业、人民与社会各界资源的统筹利用,建设生态农业、现代农村与文明农民。他也提出农民应当在三个方面发挥先锋作用:

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第一,率先依靠双手、大脑、土地、天空与海洋实现脱贫致富;第二,率先建设文明农民形象;第三,率先开展绿色、可持续生产和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全民数字素养提升。”

从一片片糯稻田、一个个合作社模式,到销往更广市场的一乡一品产品,越南的减贫之路证明:只要党意与民心同频共振,再难的事也能办成。这一减贫奇迹不仅仅意味着脱贫成功,更为农村发展、人民致富与国家繁荣开辟了新篇章。(完)

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