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位于河内市怀德县的 “蕉园”考古遗址于1969年被发现。这里生动反映了古代居民在升龙—河内地区近四千年间持续居住与发展的过程,贯穿冯元—铜逗—丘门—前东山—后东山等多个文化阶段。
自发现以来,河内市文化与体育局已与越南考古研究院及相关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了11次发掘,总面积逾7500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自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在遗址西部进行,面积达6000平方米,清晰揭示了古代居民的居住空间、生活遗迹、石器作坊和墓葬区。
发掘结果显示,“蕉园”是一个具有明确社会组织结构的古越村,该村拥有劳动分工、居住体系、沟渠和布局合理的生产—生活区域。这些发现进一步确认“蕉园”居民在征服与主导红河三角洲地区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越古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5年,河内博物馆将继续与越南考古研究院和越南国家大学下属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合作,对2024年发掘获得的大量遗物进行整理和分析。
居住面貌的研究表明,古代居民最初集中居住在高地,然后逐渐向低洼区域扩展,并出现高脚屋、长屋以及环绕村落的壕系统。这是一个组织完善、稳定发展的社区的明确证据。
专家还发现,在距今约3500年的冯元文化晚期阶段,成年人的拔门牙习俗较为普遍,具有社会与信仰意义。玉器、木器、陶器和青铜铸造等手工业已高度专业化。玉器制作区被单独设置于村落前端,可能与礼仪空间相关。
今年的整理工作共处理了超过15000件石器、铜器、陶器、木器、骨器和铁器遗物,以及数万吨陶片和含有古植物遗迹的土样。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三类珍贵物品:青玉“斧–璧”组合器:象征首领权力,出土于前东山时期墓葬,距今约3500年;凤鸟首形饰件:体现古代的图腾信仰;包括手镯、耳珰、珠串、牙璋等组成的玉器组合,是古代社会精英阶层的象征。
这些新发现为研究北部越南金属时代的发展增添了宝贵史料,进一步凸显“蕉园”遗址在历史与文化上的特殊价值。
鉴于其突出价值,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已于2025年6月23日签发 3134/QĐ-UBND号决定,正式将“蕉园”考古遗址认定为市级遗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