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奈省边境地区的布嘉玛乡,莫农族与斯丁族妇女依然日复一日坚守在织机旁。她们织出的不仅是承载民族特色的锦缎,更在无声中把对锦织的热爱传递给年轻一代,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薪火相传。
现年66岁的莫农族大妈氏璧娥,居住在布佐村(Bù Dốt),是当地默默守护传统土锦编织技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自幼承袭母亲的巧手,从12岁起便开始学习织布。如今,她不仅以精湛的织锦技艺闻名,还因掌握竹藤编织手工等多项传统工艺,被誉为村中少见的“多能匠人”。近年来,氏璧娥积极向村里年轻女性传授技艺,已培养出多名熟练的编织者,能够制作出丰富多样的锦织产品。
同奈省布嘉玛乡布佐村村民氏璧娥:“我从13岁就开始学编织,从小件练起,18、19岁时就掌握了织锦技艺。母亲常叮嘱我要把手艺传给子孙,不能让我们的传统失传。”
除了老一辈的坚守,年轻人也在接力传承。斯丁族妇女氏识,自2012年起因常见婆婆织锦而产生兴趣,并下决心学习。起初过程并不容易,但在完成家务后,她总会抓紧时间向婆婆和村中长辈请教。凭借热爱与坚持,如今她已能织出多种锦织作品,并积极呼吁同龄人加入传承行列。
同奈省布嘉玛社布佐村村民氏识:“看到婆婆织布,我渐渐也产生了兴趣,就开始跟着学。一路坚持到现在,才真正掌握了织锦技艺。”
在布佐村,还有现年75岁的氏衣瑞大妈,多年来始终将土锦编织技艺传授给两位女儿和儿媳。虽然已不如年轻时灵巧,但她依然坚持织锦,并积极向子孙后辈传授经验。她希望,女儿们在继承技艺后,能够继续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同奈省布嘉玛乡布佐村村民氏衣瑞:“现在已经有人卖纱线给我们了,所以不像以前那样要自己种棉、纺线了。空闲时我就织布,一方面增加收入,一方面可以把这门技艺传给子孙。”
同同奈省布嘉玛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陈光平:“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始终高度重视莫农族、斯丁族土锦编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依托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目标计划,当地不仅举办了锦织服装秀,还为社区家庭和年轻一代开设了学习与体验课程。尤其是,锦织保护与发展已被写入乡级党代会决议,未来将把这一传统工艺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像氏璧娥、氏衣瑞、氏识等妇女,正成为守护和发展锦织技艺的亮点。在国家项目与地方党委的支持下,这一传统工艺不仅通过课堂与家庭得以传承,还被引导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注入动力。随着地方政府推动锦织产品数字化,传统工艺正迎来新机遇,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走得更远,传播更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