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据《越南之声》报道,在太原省银山乡风关村,瑶前族妇女小组天天坐在绣花架前,一针一线认真操作。她们不仅是土锦刺绣业的“薪火相传”者,而且还努力用巧手让民族文化走入现代生活。
刺绣是太原省银山乡风关村瑶前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其他妇女一样,盘氏青从小就跟着祖母和母亲一针一线学技艺。她说,刺绣是一项需要毅力、细致和创造力的工作,因此,一名瑶前妇女需要花几天的时间才能做出一条围巾或一顶帽子。对于更精致的服装或手提包,则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从事刺绣 40 多年,现在她还负责教村里的年轻女孩学刺绣。她说: “我为孩子们和年轻姑娘能按照民族习俗学刺绣而感到自豪。如果我不教她们,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将来就会消失。”
意识到土锦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盘氏青和村里姐妹们合作将刺绣产品上市销售。在银山乡妇女联合会的帮助下,2023年,“风关土锦刺绣”小组获得成立,会员20人。起初,产品还不多,质量参差不齐,推广和客户开发也不太顺利。因此,产品销售遇到很多困难。
在乡妇女联合会举办的技术培训和销售指导班的帮助下,妇女们逐渐自信起来。除了用正确的技巧刺绣之外,她们还学习如何在保留文化灵魂的同时,和谐地感受文化美。
鸟类、动物、山峦、森林、花卉、树叶等图案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每一件产品都是一个文化故事。
“风关土锦刺绣”小组成员邓氏青说: “我们小组负责衬衫、帽子、裤子、包、手提包、单肩包上的刺绣。绣这些需要精细的技艺、精力和时间。所绣的产品都卖光,顾客最喜欢围巾、帽子,都是最简单的东西。”
除了直接销售外,姐妹们还利用技术来扩大市场。由于大胆创新,目前已有30多种织锦产品销往河内、海防、高平等地,包括帽子、衬衫、围巾、手提包、单肩包等,单价为15万越盾至50万越盾。姐妹们可在上午、下午或晚上空闲时间刺绣,增加收入。

小组成员李氏兰说,不仅改善经济,这种合作模式还增进了村民的情感。 她说: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我负责绣瑶族图案,还绣小狗、小鸟,服装,有的图案是跟其他会员学的”。
如今,风关村瑶前妇女在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站上进行直播和发布产品的形象已经广为人知。她们既传承了传统工艺,又肯定了山区女性敢想、敢做、敢创业,大胆运用科技实现经济独立的新角色。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风关妇女姐妹一直保留着自己的独特刺绣业,将传统行业变成可持续的生计,同时,为山区其他妇女带来了信心和动力,让她们也能站起来,掌控自己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