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位于兴安省兴富乡的巴拉特(Ba Lạt)液体散货码头项目近日正式动工,这是一项沿海新兴物流链中的首个基础设施工程。
该码头被期望将为地区提供稳定能源供应、降低运输成本,并增强沿海区域的竞争优势。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新一轮投资浪潮正加速启动,太平经济区正迎来突破发展的重大机遇,有望在国家投资版图上确立更为显著的地位。
今年6月底,位于兴安省兴富乡的巴拉特液体散货码头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沿海能源港口基础设施体系的首个项目启动。该项目在建设现代化物流链与推动北部沿海工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项目开工之际,兴安省多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也在加速推进,包括直接连接巴拉特地区的CT.16高速公路,以及宁平-海防高速(CT.08)、河内五环高速公路(CT.39)等多条高速和沿海公路系统,为港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巴拉特液体散货码头总面积超过6.85万平方米,设计可接纳3000吨级船舶,年吞吐能力达15万吨,储备库容量近5000平方米。除码头区外,项目还包括运营管理中心、储罐系统、污水处理区、引导道路及相关技术设施。
项目投资方——富城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文发表示:“我相信,巴拉特港的建成将打造出一条具有高竞争力的沿海物流走廊,不仅服务于平原地区,还将中游及越北山区连接起来。码头将专注于石油运输,并作为能源物流链的起点,与太平经济区内多个工业园区联动发展。”

根据至2030年,远期至2050年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兴安省将成为区域与省际物流枢纽。当前,兴安省正规划并同步投资发展红河、茶礼河、鹿河与化河内河港口体系,具备接纳3000吨级船舶的能力。其中,设有液体货物码头项目的巴拉特海港,是兴安省三大重点港口区之一,隶属于国家一级港口群,是建设区域级沿海物流中心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兴安省还规划建设四个内陆港(ICD),分为东部的南富港、新长港,西部的兴河港、琼魁港两组,形成从海港出发,通过公路与内河水运,连接至工业园区及消费市场的物流链。省委常委、兴安省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武金居同志表示:“海港、公路、内陆港协同发展,加之后2030年拟建的沿海专用机场,将为兴安构建多式联运的物流生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正提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更多优质资本进入太平经济区。”
巴拉特液体散货码头不仅是一项重大工程,更释放出太平经济区向外资敞开大门的明确信号。2024年,兴安省共引进逾180个新投资项目,同比增长超过80%,其中加工制造业与物流领域占比最大。Green i-Park、VSIP、富城集团等大型企业纷纷入驻,正在共同打造绿色、现代、融合物流的产业园区新模式。当前,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海港、内陆港及联通交通系统,正成为评估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关键指标。
最近,兴安省委副书记、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克慎同志与建设部就港口发展工作进行座谈时指出,未来阶段,兴安省将拓展海洋经济空间,重点建设太平经济区为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极,不仅服务本省,也为全国经济注入新动能。兴安推动液体港及配套设施的实施,彰显了地方政府的战略远见与执行能力。
此外,兴安省还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最大便利,例如缩短行政审批时间、提前规划“净地”、快速推进征地拆迁,以及后续投资服务支持等,从而提升太平经济区的投资吸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