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通社河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4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乂安威任民歌,不仅是淳朴深情的旋律,更是这片土地与人民的灵魂。面对时代的变迁,乂安省众多艺人、俱乐部和文艺团正不懈努力让这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歌焕发生机。
将民歌传授给年轻一代
近4年来,乂安省为具有艺术天赋的小学和中学学生开设了多个威任民歌传授班。学员在资深艺术家和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从古老曲调到改编旋律及新创歌曲。
乂安传统艺术中心主任陈国忠表示,仅在短时间学习后,孩子们就能自信地演绎技术与情感要求都很高的节目。这不仅是他们辛勤学习日子的成果,更是青年一代对民歌的接受力、创造力与传播力的生动见证。那些古老的歌句、唱词与旋律,被孩子们以纯净的心灵、充满爱意与青春活力的方式注入青春的新气息。这也是传统艺术未来的可喜信号。

维护威任民歌不仅是保存,弘扬,更要融入当代生活。艺人们亲自向子孙、邻里、俱乐部成员传授技艺。
玉山威任民歌俱乐部负责人、人民艺人武氏红芸表示,多年来她为各地儿童开设歌唱培训班,仅需10至15次课便能让孩子们掌握委任民歌多种曲调。她还自行搜集威任民歌原旋律,编排节目,研究道具与舞台布景,提升演出质量。
在乂安各所学校,威任民歌被纳入课外活动和体验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各威任民歌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交流,并在节庆和文化活动中表演,为艺人与年轻一代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
保护措施
乂安省传统艺术中心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维护和弘扬威任民歌,记录并系统化曲调,将威任民歌相关数据数字化,建立媒体与社交平台渠道向青年推广。同时,继续研究威任民歌的起源、价值与变体,出版书籍与资料以广泛传播。

优秀艺术家谢阳认为,应制定政策,鼓励并为艺人、俱乐部及民歌保护活动提供财政支持。后继人才培养不仅限于表演,还应涵盖创作、研究与活动组织。
威任民歌的保护面临多重困难,如高龄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兴趣不足,资金、设备、服装与乐器匮乏等,如无接班人,失传风险随时存在。
乂安省文化体育旅游厅副厅长郭氏强表示,威任民歌不仅属于乂安,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威任民歌,就是守护民族的本色与灵魂。文化部门正规划将威任民歌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助力遗产价值的广泛传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