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河内带着历史神圣价值的骄傲以及改革创新的渴望,随着全民族的“升龙”之势快速崛起。
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ảnh 1河内旗台——河内历史的见证者。图片来源:vietnam+

“无论走到哪里,心里一直惦记着河内。我的河内,亲爱的首都,战火肆虐后迎来和平……”

作为一个河内人,无论是在拥有千年文化历史的首都里,还是身处异地他乡,只要听到这首甜美的歌,就不由得想起升龙的风土人情。

河内走过了岁月的洗礼,在经历伤痛的同时也迎来绽放的光彩。在融入国际社会进程中,河内带着历史神圣价值的骄傲、民生改善新成就以及改革创新的渴望,随着全民族的“升龙”之势快速崛起。

1999年7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帕斯正式向河内市授予“和平之城”称号。特别的是,河内是亚太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一座城市。

“20年来,河内不断努力发展,无愧于‘和平之城’这个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越首席代表克罗夫特(Michael Croft)表示。

值此河内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之城”称号20周年之际,VietnamPlus谨向读者介绍《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系列报道。

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ảnh 2河内市是亚太地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和平城市”称号的唯一一座城市。图片来源:Vietnam+

第一期:倾听历史见证人的故事  领略河内沧桑巨变

“同胞们注意!同胞们注意!敌军飞机距离河内60公里!……同胞们注意!同胞们注意!敌军飞机距离河内50公里!……”看着有关首都河内战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的资料片,人民艺人兰香突然变得沉默。

“成为历史见证人是可贵的事情,但这样的经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应该重复太多遍”。当年的“河内女孩”说。(《河内女孩》是由人民艺人兰香主演的一部著名越南电影)

从前的秸秆草帽、炸弹坑

40多年已经过去,当年头戴着秸秆草帽,身上斜跨红十字袋子(里面装着棉花纱布和创伤药),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小女孩兰香,如今已成为一个中年女人,尝尽生活的种种波折起落、辗转沉浮。然而,每当听到这些旧时的声音或者喇叭声,回忆起河内20世纪60、70年代防空炮点燃夜空的景象和轰炸机的咆哮声,她总难免心里一颤、后背发凉,甚至冒了一身汗……

平复着情绪,深深地吸一口气,兰香拉开窗帘,放眼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那些模糊、残碎的记忆渐渐连接起来,勾勒出有关河内随着时间的变化。

“当时,对河内的形容就是‘行’字街(即古街)。谈到青春、纸桥等地方,大家都觉得……很远,那已经算是郊区了。以前的柚子街、黄国越街只是一片荒地,人们在那里开集市。而现在,那个地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在河内土生土长的艺人悠闲地说。

除了学校的敲鼓声之外,在当年“河内儿童”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警报声和轰炸机的咆哮声。随着时间的流失,在炸弹坑旁边嬉笑玩耍的记忆也渐渐淡漠。儿童们的玩具不过就是自己做的风筝、玩播棋时所用的几块砾石或者用来跳绳的绳子而已。

“哪个家庭有人出国并把俄罗斯娃娃或者不倒翁带回来,就算是很有档次了。那可是奢侈品好不好!一切都要郑重地摆在客厅里的玻璃柜里,只有特殊节日的时候才可以在大人的监视下拿出来玩儿!我也有一个俄罗斯娃娃,每年只有中秋、春节的时候才可以抱几次。”兰香艺人回想着。

艰苦岁月的记忆成为了她终生的行囊,以至于现在每次坐下来静看生活的时候,她都会感到十分欣慰:“现在的河内很不一样!现在的“河内儿童”与以前也大有不同了!”

兰香慢条斯理地抿了一口茶,看着载满学生的一辆大巴车从面前经过。车上,一个小女孩儿用清澈的双眼兴致勃勃地望着天空,几个调皮男生正在手舞足蹈,脸上笑容灿烂。留两个小辫子的女孩儿没有以前那么多。各色各样的服装、配件和玩具取代了秸秆草帽、自制玩具。

“最幸福的就是他们不用体验我们以前的感觉:正在街上蹦蹦跳跳就听到警报声和敌军轰炸机咆哮声。恐惧!慌乱!大家赶紧找一个防空洞躲了下来。平日里的防空洞很潮湿,蠕虫、青蛙很多,女孩儿们都很怕,一看见就会尖叫!可是只要听到警报声,那个可怕的地方就立马变成安全之地。”人民艺人兰香回忆道。

当今的宽敞大道

有着相同的感受,作家周莱大校表示,以前,即使做梦,他也无法想象会有一天像今天一样,河内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现代、繁华的城市,同时也不失宁静与慵懒的风范。

“现在,大部分人谈的不是“吃饱穿暖”的事儿了,而是“吃好穿好”。可是,我小的时候,忍饥挨饿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童年阴影。”周莱回想着。

直到成为抗美战争中的一名特勤,他才渐渐忘却饥饿的阴影。而在这位老大校的记忆中,铿锵作响的电车、摇摇欲灭的油灯或排成一条龙的购买食品人群成为对河内不可磨灭的记忆。

和平后,每次乘坐飞机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周莱又因内排机场周围的贫困景象而感到不是滋味儿。从机场回到城内,路边是荒废的田地、简陋平房经受着烈日的暴晒和风雨的洗礼。农民们扛着各种货物,推着沉重的车子,牵着子女歪歪扭扭迈着艰难的步伐到城市里谋生和学习……

“这些年来,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狭窄又潮湿的房子被灯火明亮的高楼大厦所代替。每次走在武元甲街、日新桥上,现代且宽敞的空间总让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这位老大校激动地说,“前辈们的汗血功劳不算白费!”

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ảnh 3首都河内西区的面貌。图片来源:Vietnam+

曾经是一个长年经历战争肆虐的首都,如今的河内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文明、现代、活跃且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城市。截至目前,河内依然是亚太地区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和平之城”称号的城市。

具体的是,河内已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社区平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发展、公民与年青一代教育等方面的标准。为了保护与弘扬该称号的价值,河内已发展成为对当地居民乃至国际友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地方。(完)

越通社

更多

展览汇聚了九位来自国内外摄影师的作品。图自人民报

“河内啊”——九种视角 一份首都之爱

一个宁静而深邃、生动而沉静的河内,透过35幅精彩照片和对首都生活的细腻刻画,在名为“河内”的摄影展中展现出来。该展览在 Hanoi Studio Gallery 举办,恰逢同名图书发行之际。展览是作者们以影像向千年文化古都河内致以的诚挚谢意。

附图。图自越通社

庆和省首次举办海洋文化旅游节

5月9日,庆和省人民委员会在芽庄市公布了2025年海洋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主题为“芽庄say Hi!”该活动将于2025年6月7日至7月9日在海滨城市芽庄举行,有望为国内外游客带来多样而精彩的体验。

会安沉船呈现东南亚传统船舶结构。图自年轻人报

会安沉船呈现东南亚传统船舶结构

5月7日下午,广南省会安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范富玉表示,初步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12月26日被海浪冲击部分显露于会安市锦美海滩(锦安坊)的古代沉船,具有多项典型的东南亚传统船舶结构特征。

今日奠边府市中心的一隅风貌。图自人民报

奠边省的发展之路

自1954年5月7日那个历史性的夏日下午以来,已过去整整 71 年。 那片曾见证“煊赫五洲、震动地球”的奠边府大捷旧战场,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持续奋进、努力实现发展目标,切实维护国防安全,并不断巩固与国内外友好省份紧密合作关系的活力之地。

数千人前来参拜释广德菩萨心舍利。图自越通社

数千人前来参拜释广德菩萨心舍利

释广德菩萨心脏舍利供奉瞻礼从5月6日至10日在胡志明市第十郡越南国寺举行。这是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框架内的活动之一,吸引数千名僧尼佛子和群众前来参拜。

河内冯兴壁画街。图自互联网

河内呼吁参加创意文化空间网络

近年来,河内市创意社区和创意空间蓬勃发展,成为设计、艺术、手工艺和创业的亮点。创意空间不仅是新设想的孵化器,而且还成为传统与现代、地方社区与国际之间的桥梁。

越南驻法国大使丁全胜和巴黎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斯蒂夫·阿巴佐立参观越南展位。图自越通社

越南环保产品亮相2025年巴黎博览会

在今年巴黎博览会框架下,越南空间聚集了近40家国内企业。除了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果酱、茶叶、水果等传统产品外,越南首次向参观者展示了独具特色和环保的“越南制造”手工艺品。

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新闻中心剪彩揭幕。图自越通社

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举行多项佛教文化活动

在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期间,5月3日,组委会在胡志明市越南佛教学院周边地区举行了佛舍利供奉瞻礼、佛教文化展览、美食节等佛教文化活动。释广德菩萨心舍利迎请、供奉及瞻礼活动将暂缓举行。

克劳迪娅·奥皮茨女士是“越南 75”展览的组织者之一。图自越通社

纵观越南战争的“越南 75”展览在德国开展

值此越南南方解放、国家统一50周年之际,“越南 75——越南战争的历史记忆”展览在德国举行,让旅德越南人和国际友人更加了解越南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历史阶段。

释迦牟尼佛舍利来越供奉迎请仪式在胡志明市举行。图自越通社

释迦牟尼佛舍利来越供奉迎请仪式在胡志明市举行

5月2日上午,越南佛教教会在胡志明市新山一国际机场隆重举行释迦牟尼佛舍利迎请仪式。释迦牟尼佛舍利是印度国宝,这次由印度议会事务与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基伦·里吉朱(Kiren Rijiju)陪同印度军机带到越南供奉的。

国际友谊标志落成仪式。图自越通社

胡志明市国际友谊标志落成

为纪念南方解放、国家统一50周年,胡志明市于4月29日下午在第一郡边白藤公园举行国际友谊标志落成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