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传统乡村的结构特征

形成于稻作文化的越南乡村结构带有农业乡村的特征。这一结构便于耕作生活并创造出具有深刻越南文化烙印的典型农村空间。
越南传统乡村的结构特征 ảnh 1村口牌楼(图片来源:越南之声)
越通社河内——形成于稻作文化的越南乡村结构带有农业乡村的特征。这一结构便于耕作生活并创造出具有深刻越南文化烙印的典型农村空间。

传统越南乡村结构简单,常建在河边或有水源的地方。村周围是田地,也是村民的生产区。村和村之间以村田分隔。以前,北部平原地区几乎所有乡村都有竹栅栏,无论村庄建在堤内还是堤外。竹栅栏犹如一堵城墙围绕着全村,可防御外侵。竹栅栏也为村民盖房和建设公共工程提供材料。

进村通常要经村口牌楼。过去的村口牌楼建设材料为红砖,门用格木做成,因此很坚固。村口牌楼既划定村庄的界线,又是展示村庄面貌的建筑工程。看村口牌楼就可知道村名、村的位置、村的实力和村的传统文化美。

河内国家大学的丁红海博士表示:“通常,一个村有两个村牌楼。正门建筑花纹讲究,有村名、有对联。村后还有后门,以送走魔鬼,具有虔灵意义。一个村通常有两个功能不同的村牌楼。”

过了村口牌楼就是通往各屯,铺着斜砖,形如鱼刺的村路。村里的主道通往村亭。按照信仰文化,村亭极具神圣意义,因此被建在风水最好的地基上。

村亭祭祀为立村、为人民和国家立下功勋的村城隍。村亭一向是村里重大事件、节日盛会和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地。
建筑师黎光玉表示:“一般来讲,村亭形制较大,坐落在布局讲究的空间里。村内小道都不能经过村亭所在的中心地区,因为这是全村村民聚会的场所。富足、繁荣的村村亭较大;而贫困村就稍微小一些。”
传统乡村结构中还有其它建筑工程,体现乡村空间的和谐之美。村口牌楼旁常有大榕树。这是农民们下田和参加其它劳动生产活动后避暑乘凉的地方。
村头的水井既是全村生活用水的供应源,又具有虔灵意义,如同见证着村里历代村民方方面面生活的眼睛。
村里的亭寺、祖堂等,屋顶常铺有阴阳瓦,其朝天弯曲的刀剑造型体现了村民奋发向上的渴望。
随着村庄的发展,路两旁陆续建起村民住房。它们一家挨着一家,大小不同。屋前常有宽阔的院子。条件好的建5到7间房,差一点的建三间两厢。
 村民家里必不可少的是祭祖台。祭台一向设在正屋,前面是一张板榻。这也是全家用吃家宴、招待客人和家庭成员团聚时畅叙的地方。
 经历不同的年代,这些结构和文化风俗形成了祥和的乡村空间。也许正因如此,对于离乡游子来说,乡村形象往往激起他们对自己的根的感情,神圣的情怀和对家乡传统的自豪感。(来源:越南之声)
越通社

更多

附图。图自hanoimoi.vn

越南将英语作为学校第二语言

越南政府副总理黎成龙近日签署第2371/QĐ-TTg号决定,批准实施“2025-2035年将英语作为学校第二语言及2045年远景”方案。

越南数字支付突破性增长 二维码交易额增长逾150%。图自越通社

越南数字支付突破性增长 二维码交易额增长逾150%

10月29日下午,越南国家银行公布了与非现金支付及06号提案实施相关的最新成果。其中,越南非现金支付持续爆发,通过二维码的交易额增长超过150%。互联网和移动端支付渠道也录得大幅增长,显示出数字支付趋势正日益深入民众和企业的日常生活。

职能力量将岘港市灾民撤离到安全地带。图自越通社

越南中部地区洪涝灾害:22080人已安全疏散

根据越南农业与环境部堤坝管理和防灾局及越通社驻各地记者消息,由于持续强降雨和洪水形势,截至10月29日17时30分,受灾各省已组织撤离并安全转移了居住在滑坡、洪涝风险区域的7253户共22080名群众。

芹苴市正面临多年来最严重的历史性内涝。图自越通社

JICA向芹苴市提升城市排水能力提供逾90亿越盾援助资金

芹苴市人民委员会主席刚签署决定,批准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提供的总额91.46亿越盾(约合384683美元)的无偿援助款项。该笔援助资金将用于开展"通过排水领域技术合作提升芹苴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2025-20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