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 在11月25日下午举行的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期间,多位国会代表就近期破获的“金三角”至越南1.2吨毒品走私案回应媒体提问。代表们一致认为,当前毒品犯罪呈现明显的国际化、组织化特征,亟需加强预防打击力度,完善跨国协作机制,确保一旦发现跨境毒品案件能够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毒品犯罪呈现高度组织化与国际化特征
针对此类犯罪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富寿省国会代表蔡琼梅蓉分析指出,跨国贩毒集团组织严密、运作国际化,通常由境外“金三角”地区的头目遥控指挥,与越南境内人员相互勾结,形成分工明确、层级分明、封闭独立的犯罪链条。
贩毒团伙藏毒手段极其隐蔽,常将毒品混入普通货物,利用海关便利政策和跨境电商渠道进行运输,路线灵活多变;同时广泛采用高加密通讯工具和化名联络,技术对抗性强,极大增加了执法部门的侦查难度。
蔡琼梅蓉代表进一步指出,从已侦破案件来看,毒品单次走私规模呈规模化特征,涉案数量动辄达数百公斤乃至公吨级。“金三角”地区生产的合成类毒品因制毒成本低廉、纯度较高,形成了显著的犯罪收益诱惑力,进一步刺激了跨境贩运活动。这些犯罪组织具备武装对抗性,在遭遇执法检查时普遍呈现暴力抗法倾向,且多名核心犯罪嫌疑人系长期潜逃境外、被国际刑警组织通缉的在逃人员。
同奈省代表范文和指出,当前毒品贩运活动更加狡猾精密,规模不降反升。公安机关近期侦破的1.2吨毒品大案令人震惊。他强调:“犯罪分子极其危险,一旦被发现,可能使用枪械抵抗。现实表明,越南毒品形势十分严峻。”
范文和代表透露,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省市都发现吸毒人员,跨境制贩毒活动猖獗,尤以北部边境和越柬边境地区最为突出。因此,加强预防、拦截和追捕工作,提升边境海关、边防等力量的履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补齐防控短板,依法从严惩处
范文和指出,尽管安保措施持续加强,但监管漏洞依然存在,致使1.2吨毒品得以入境。他强调,这仅是“冰山一角”,潜在隐患更值得警惕。边境执法部门必须严守纪律、客观公正、执法不阿,坚决堵塞管控漏洞。
蔡琼梅蓉表示,毒品是跨国公害,犯罪形式不断演变。当前打击跨国毒品犯罪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边境管理、口岸监管和部门协同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蔡琼梅蓉分析说,越南边境线长、地形复杂,小道便道众多,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监管。
部分口岸尤其是辅助通道监管设施落后,而货物和人员流量持续增长,海关和边防压力巨大,给毒品走私可乘之机。
在协同机制方面,蔡琼梅蓉指出,目前实时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虽然各部门间有协作规定,但侦查警察、边防、海关与地方警力之间的情报交流仍不够及时畅通;跨省案件协调机制也有待加强。
此外,尽管与周边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金三角”等重点地区的联合打击成效有限。语言障碍、法律差异和行政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跨国追逃困难,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漏洞逃往第三国。
为应对上述挑战,蔡琼梅蓉提出应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加大装备投入、优化行政流程、健全法律体系、提升执法能力,并深化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
具体建议包括:修订完善《2021年第73/2021/QH14号禁毒法》,推动与“金三角”地区及相关国家签订刑事司法协助和引渡条约,加快境外逃犯缉捕和移交进程。
建立健全高科技侦查法律框架,推广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完善国家数据库系统。
重点建立与周边国家的24小时警务协作热线,确保情报实时共享,实现跨国毒品案件的快速协同处置。
积极借助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国际刑警组织、东盟警察组织等国际平台的培训、技术和装备支持等。(完)
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对毒品相关合法活动进行管控
按越南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的议程,11月11日上午,国会在会堂举行全体会议,听取《公民接待法若干条款修改与补充法》、《投诉法》、《举报法》、《投资法(修正案)》和《禁毒法(修正案)》等草案的呈文和审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