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岱依族和侬族同胞而言,天曲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的信仰文化形式。它包括庄重的礼仪天曲与欢快的文艺天曲,这些质朴而悠扬的旋律既联结社区,又寄托心愿,成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之美。
每逢周日下午,天曲的悠扬歌声便在北宁省禄岸乡文化馆里回荡。长者悉心授艺,青年认真学习,熟练者指导初学者——大家怀着共同的心愿,守护并传承这份民间瑰宝,让歌声世代流传。
禄岸乡“天曲—天琴俱乐部”副主任何氏当:“我们获得了乡政府的关心与支持,虽然经费有限,但我们已成功开设了一期天琴教学班,吸引了近60名学员积极参与,涵盖中老年及青年群体,大家都十分热情。”
禄岸乡“天曲—天琴俱乐部”成员杨氏美:“我希望党和国家各级领导能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开设更多天曲教学班,让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多年来,北宁省始终重视天曲遗产的保护与弘扬。自2004年以来,文化部门陆续开展调查登记,统计数十位艺人、数百名会唱天曲和弹天琴的民间传承人及大量珍贵实物。2015年,岱依族、侬族的礼仪天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天曲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后,北宁省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与措施,加强保护与推广工作。
北宁省禄岸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欧明俊:“多年来,我们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加了解天曲与天琴的文化价值。各地相继开设多期民歌教学班,鼓励乡民,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同时在文艺演出中安排天曲和天琴表演。”
目前,全省已开设数十个天曲、天琴培训班,吸引近200名学员。全省现有20个天曲—天琴俱乐部,成为传承与推广的核心力量。天曲也正逐步与社区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文化传播,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的生计改善。
禄岸乡“天曲—天琴俱乐部”学员黎氏玉绒:“从二年级起,我就在长辈的带领下学习演唱天曲和弹天琴。我非常喜欢这些活动,希望今后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我们的民歌。”
然而,北宁省的天曲艺术也面临不少困难——老一辈艺人日渐稀少,年轻人参与度有限;传统表演空间逐渐被压缩;经费短缺,传承多依靠艺人的热忱与自发投入。如何守护并延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
北宁省文化体育与旅游厅副厅长阮文答:“保护天曲的价值,需要社区共同参与。文化部门将与地方合作开设培训班,支持艺人活动,并把天曲元素融入节庆与旅游宣传。未来,北宁将继续扩大俱乐部模式,鼓励学校开展天曲课外活动,把非遗与体验式旅游产品结合,建立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