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秀艺术家、导演邓泰玄:“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代表越南参评奥斯卡的影片,是整个摄制组的荣誉。我们深知,是否能够获奖依然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但能够将一个关于越南一代人英勇保卫和平与独立的历史故事带向世界,这本身就令我们感到自豪。”
摄影指导李泰勇:“拍摄战争题材电影,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这样的战争不应重演,也让年轻一代明白,如果战争真的再次爆发,他们仍将拿起武器保卫祖国。战争电影的意义,在于展现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人性”部分。我认为,全世界在“人文精神”与“和平渴望”这一点上是共通的。”
《红雨》由人民军电影制片厂出品,上映两个月已吸引超过800万人次观影,票房高达7140亿越盾,成为越南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作品。紧接着,由人民公安电影制片单位制作的《空中死战》也强势登场,仅数天票房便突破1000亿越盾。两部作品证明,国营电影不再是冷门领域,而是正在朝着商业电影在质量、传播效应和情感传达等方面的标准迈进。
人民公安传媒局局长、少将杜兆峰:“一部作品能否“活着”,要看观众的反应。我们已经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个环节,确保三大要素:内容、艺术性与市场性。这是人民公安电影的三项基本标准。我们对这部作品寄予厚望,并将其视为重要的一步,为未来人民公安电影的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越南观众对本土电影的热情空前高涨,越南电影与演员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议话题榜。特别是战争、历史题材影片——这一度被视为“难懂难看”的类型——如今正实现令人惊艳的回归。
河内观众谭幸梅:“昨天看完电影后,我觉得可能应该再看一两次,去更深入体会影片想传达的细节与信息。”
河内观众阮日英:“我非常感动,影片真实展现了我们祖辈为国家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从《桃花、河粉与钢琴》到《红雨》,再到《空中死战》,越南电影正经历一次历史性的转型。国有电影制作单位正在以系统性投资、新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传播力,推动电影行业的整体升级。这不仅是一段迈向奥斯卡的征程,更是越南电影触及越南观众与世界观众心灵的旅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