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胡志明市——走向绿色可持续、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目标,目前已在湄公河三角洲多个地方展开。在过去两年中,许多农业生产单位和模式应用了绿色转型技术和解决方案,逐步实现低碳农业生产,既环保又保障人体健康。
截至目前,农业部门已在多个生产链中实现绿色化,如水稻生产中应用间歇灌溉、减少化肥使用、减排;顺应自然的水产养殖;巴沙鱼、工业虾的低碳养殖;果树循环生产模式,减少无机肥使用等。
农业领域在政府政策导向下实施的一项重点减排战略之一是“100 万公顷优质低碳水稻”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在湄公河三角洲主要稻米产区开展,共有101个试点模式,总面积超过4500公顷。结果显示,这些模式的产量提高了5%至10%,经济效益每公顷增加300万至500万越盾。
在同塔省的试点模式中,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7.1吨,比模式外增加4%。农民利润提高,并有额外收入来源于稻草销售。测算结果显示,该模式每公顷每季减少约3.13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芹苴,截至2025年6月,“100 万公顷优质低碳水稻”项目的实施面积约为76000公顷,涉及12个模式。模式区的稻米产量比传统耕作方式高出0.3至0.7吨/公顷,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特别是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温室气体排放测算结果,芹苴的模式每公顷可减少2至12吨二氧化碳。

在安江省,当地助农服务中心也积极推动小规模农户参与水稻生产,以确保农民利润,同时有利于环境。安江省助农服务中心副主任黎文勇表示,该中心在2025年夏秋季节在安江省多个地区推广优质、低排放水稻生产模式,并与多家农业物资单位合作,如平添化肥股份公司、拜耳越南有限公司。近日,该模式在夏秋季实施,总面积50公顷,有11户农民参与。
黎文勇强调,“低碳稻米种植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影响、适应气候变化,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建设高质量、低排放稻米原料区的重要基础,符合绿色标准,提升越南稻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不仅在稻米生产中推进减排目标,湄公河三角洲的多个农业产业也逐步转向低碳生产方式,其中包括巴沙鱼产业。可持续贸易倡议组织(IDH)项目经理阮伯聪指出,最新数据显示,养殖场生产1公斤巴沙鱼将排放6至7公斤碳。以每年约150万吨的产量计算,碳排放量达900万至1050万吨。在养殖过程中,大量鱼类死亡和淤泥废弃物也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为解决巴沙鱼养殖中的排放问题,阮伯聪提出,要减少碳排放,应限制使用种植于毁林土地上的大豆制品,同时更好地管理养殖过程中的淤泥废弃物。目前,IDH正与合作伙伴研究将淤泥废弃物作为昆虫饲料来源,再利用这些昆虫生产巴沙鱼饲料,替代鱼粉或部分进口原料。如果能够实现这种循环利用与副产品再生方案,将有助于降低排放系数,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饲料成本占巴沙鱼养殖生产成本的70%-80%),进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