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逐步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据胡志明市旅游局7月30日发布的消息,2025年前7个月,该市旅游收入达140.3万亿越盾(折合人民币389.7亿元),同比增长29.9%,完成全年计划的54%。

2025年7月,胡志明市接待国际游客达695.9万人次。图自越通社
2025年7月,胡志明市接待国际游客达695.9万人次。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胡志明市——据胡志明市旅游局7月30日发布的消息,2025年前7个月,该市旅游收入达140.3万亿越盾(折合人民币389.7亿元),同比增长29.9%,完成全年计划的54%。

具体的是,2025年7月,胡志明市接待国际游客达695.9万人次,同比增长75.3%。累计前7个月接待国际游客达455.25万人次,同比增长48%。国内游客方面,2025年7月达338.97万人次,同比增长15%;累计前7个月达2172.33万人次,同比增长8.2%。

对于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胡志明市旅游局代表表示,在行政区划合并之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胡志明市也具备了巨大旅游市场的优势,游客需求多样且稳定,消费潜力巨大。

此外,企业、学校及社会组织越来越成为拥有稳定旅游需求的客户群体,这些群体全年举办的系列会议、团队活动(team building)、专题考察、学术游或结合培训的休闲旅游等活动正在为胡志明市发展专题性、区域性、时段性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胡志明市旅游局副局长黎章贤和表示,当地旅游业正在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多样化旅游体验方式,制定专属旅游推广计划,并鼓励“日常化旅游”模式。这既是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也让胡志明市每天都更加新鲜有趣和更易于探索。典型例子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区域高速公路、水路和从市中心通向郊区及海边的主干道网络正不断扩展游客探索的空间。半日、一日或两天一夜的灵活设计旅游产品无需长途奔波,契合现代城市居民短期高质量休闲的习惯等。(完)

越通社

更多

游客参观河内古街。图自越通社

河内加快步伐迎接国际游客

2025年7月,河内在夏日旅游旺季中迎来显著增长,以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区域领先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在全球旅游业强劲复苏的大背景下,这座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推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具有吸引力的促销计划及广泛的国际合作项目。

乡村体验和游乐活动深受年轻人和游客喜爱。图自人民军队报

为九龙江三角洲旅游腾飞“铺设跑道”

九龙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水乡生态系统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是自然、文化与社区旅游融合发展的宝地。然而,该地区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和可持续开发。

下龙湾拥有1969个岛屿,主要为石灰岩岛屿。图自越通社

下龙湾旅游业承诺为游客提供安全优质服务

广宁省旅游协会近日向国内外游客及旅游企业发布公开信,郑重承诺将继续全力以赴,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确保所有旅游活动的绝对安全,特别是海岛旅游,致力于为游客提供安心的服务体验与优质的旅游服务。

芽庄海滩碧海蓝天,绵延不绝,是众多俄罗斯游客前来休闲娱乐的热门目的地。图自越通社

俄罗斯跻身越南十大国际客源市场

2025年前6个月,越南共接待俄罗斯游客约26万人次,超过2024年全年俄罗斯游客总数(23.23万人次)。目前,俄罗斯已跻身越南十大国际客源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欧洲市场。 ​

武光国家公园。图自越南之声

拥有越南最多样化生态系统的武光国家公园

23年前(2002年)河静省武光国家公园成立,占地面积超过5.7万公顷,位于雄伟的长山山脉,是越南生态系统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武光国家公园不仅以原始的自然景观闻名,还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这也增添了其独特的价值。

胡志明市邮局前的花园。图自越通社

连接绿色旅游发展区域 迈向“净零排放”目标

以“可持续旅游与净零排放目标”为主题的绿色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在胡志明市与九龙江三角洲地区13个省市(未合并前)旅游合作发展框架内启动,强力推进并逐步产生广泛影响。

巴位山区周边各乡正日益成为首都绿色旅游富有潜力的新星。图自投资报

河内朝绿色旅游稳步转型

河内正定位为绿色旅游先锋城市。为实现该目标,越南预计自2026年起禁止酒店、旅游区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这是朝着实质性、全面性的方向发展的重要转变。

向世界推广古都的汉喃铭文。图自越通社

向世界推广古都的汉喃铭文

宁平省华闾坊山水(Non Nước)山壁上的汉喃铭文体系,不仅是汉喃文献在古都地区存在与发展的生动见证,更是雕刻艺术与文学之间巧妙融合的独特象征,深刻反映了民族文化、信仰生活与民族历史。

参加菊芳丛林小径(Cúc Phương Jungle Paths)跑步竞赛的运动员。图自越通社

通过体育赛事推广遗产旅游

马拉松跑步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是推广地方形象的有效桥梁。凭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宁平省正在成为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理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