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文化的回声:穿越千年的历史遗产”

河内博物馆近日举行了一场名为“回声”的专题展览,向公众展示了越南2000多年前,从雄王时期到东山文化最辉煌时期的近100件珍贵文物、图像和资料。

名为“回声”的专题展览开幕式。图自qdnd.vn
名为“回声”的专题展览开幕式。图自qdnd.vn

越通社河内——河内博物馆近日举行了一场名为“回声”的专题展览,向公众展示了越南2000多年前,从雄王时期到东山文化最辉煌时期的近100件珍贵文物、图像和资料。

其中一件重要文物是古螺铜鼓,这件铜鼓于1982年在河内市东英县古螺乡的马椥田发掘。铜鼓的图案反映了东山文化时期居民的日常生活,鼓皮中央有一颗十四角星,周围装饰着孔雀羽毛、鸟类以及其他生活场景的图案。

这只是展览中的一件珍贵文物。参观者仿佛能听到东山文化时期的远古“回声”。

越南考古学院的郑生博士表示:“与同时期的其他文明相比,东山文化可能是当时东南亚最辉煌的文化之一。我们已经通过科学证据证明,东山铜鼓曾漂洋过海,传到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科学家也对此表示认可。”

专家指出,东山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2世纪。尤其是这一时期,越南的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铜鼓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完美展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与越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河内博物馆副经理邓明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为雄王的开国功业和东山文化的百年纪念活动献上敬意,同时让这些历史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除了“回声”专题展,河内博物馆还特别设立了一个太阳型棋展区。该套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越南传统文化,结合了越南民间游戏和其他传统棋类的特色。制作这套棋的宁光长先生表示:“太阳型棋的创作灵感来自越南传统文化,棋子的设计像铜鼓。我希望能设计出一套每个越南人都可以玩的棋类。”

在专题展期间,河内博物馆还与相关单位合作举办座谈会,并为游客提供多种互动体验空间。(完)

越通社

更多

游客在领江祠体验使用智能信息牌。图自人民报

同“深爱越南”项目探索河南省文化历史胜地

联合技术合作伙伴在河南省三个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安装了“深爱越南”项目的配备 NFC 芯片(无线连接技术)的智能信息牌,为游客和当地居民前往这些景点打卡和探索其的传统文化历史提供便利。

“堆历”是一套12张竹卡,上面刻有象征日期、月份和自然现象的符号。图自VOV

芒族同胞独特的竹历

竹历(亦称堆历)民间知识遗产在和平芒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芒族人以竹历计算为基础,将其运用到芒族人的生产活动、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活动等各个方面。

河东万福丝绸。图自越通社

凝聚资源 促进投资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为顺利实现2025年和2021~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越南政府于2025年1月8日颁布了第1号决议(01/NQ-CP),提出了许多突破性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娱乐业,吸引投资,为文化产业更具活力、创意、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并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越南驻委内瑞拉大使向何塞·哈维尔·迪亚斯·马卡丹教授赠送纪念品。图自越通社

委内瑞拉教授传播越南文化价值的使命

越南文化在委内瑞拉的传播不仅源于天然的情感纽带,更根植于委内瑞拉人民对越南民族解放和建国事业的深切敬佩,其中胡志明主席的形象始终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参加2025越南青年摄影节的作品。图自越通社

2025越南青年摄影节:鼓励和培育青年创作队伍

18岁至35岁的越南公民(包括海外越南人)可以提交作品。参加摄影节的作品分为两类:现实作品和概念作品。其中现实摄影流派的主题为“民族奋发图强纪元”,概念作品流派主题是自由的,内容针对年轻人关注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感悟。

咸宜帝并没有描绘皇室的记忆,而是通过辽阔大自然中找到安慰。每幅画作仿佛都揭示了咸宜帝心灵世界的一片拼图。图自越通社

咸宜帝画展《天、山、水——Allusive Panorama》在顺化举行

3月24日,由顺化古都遗迹保护中心与越南Art Republik杂志社、越南法国院联合举办题为“天、山、水——寓意全景(Allusive Panorama)”的咸宜(Hàm Nghi)帝画展在顺化市建中殿开幕,吸引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绘画、历史、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越南文化在俄罗斯联邦秋明市绽放光彩。图自越通社

越南文化在俄罗斯联邦秋明市绽放光彩

越南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于3月24日与俄罗斯秋明州政府联合在秋明市举办了越南文化日活动。期间,俄罗斯友人参观了“越南风土人情”图片展,欣赏由秋明越南学生会与俄罗斯学生联合表演的文艺交流节目,观看电影《石草》。

越南参加2025年中国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活动。图自越通社

越南参加2025年中国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活动

庆祝澳门回归中国26周年的国际幻彩大巡游于3月23日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中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印度和越南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98支艺术团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