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昨晚开幕

题为“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与传递”的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10月7日晚在河内市群马运动场正式开幕。
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昨晚开幕 ảnh 1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的展位(图片来源:越通社)

题为“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与传递”的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10月7日晚在河内市群马运动场正式开幕。这是庆祝10·10首都解放日的年度文化旅游活动。

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设有300个展位,展示竹藤编织工艺品、刺绣品、纺织品、民间画、木刻品、铸铜制品等种类繁多、样式齐全的手工艺品。今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展览分为9个展区,其中河内传统手工艺村展区共设150个展位,河内美食展区共设30个展位,旅游企业展区共设20个展位等。参加此次展会,游客有机会品尝到充满特色的传统美味,并对越南传统的饮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每年一度举行的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的目的是推崇首都河内乃至全国传统手工艺村的文化价值,同时加强河内旅行社与全国旅行社的合作,同时有助于充分发挥越南手工艺村的旅游潜力,促进手工艺村旅游业发展。这也是越南全国各地手工艺工匠汇聚和展示自己手工技能的良好机会。

活动期间,组委会还将举办传统武术表演、下人棋、煮饭比赛、踩高跷、抛绣球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以充分彰显传统手工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2015年河内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节将于10月11日结束。(完)

越通社

更多

美食成为胡志明市的“旅游语言”

美食成为胡志明市的“旅游语言”

发挥越南最大经济、文化、社会中心的潜力与优势,胡志明市旅游业不断创新,打造多样化、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以提升游客体验。尤其是,胡志明市正大力挖掘地方美食资源,将其融入核心旅游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文艺表演节目。图自越通社

永隆省高棉族拜月节隆重举行

11月5日晚,在永隆省月化坊的国家级遗迹与名胜区——欧婆池(Ao Bà Om)名胜遗迹隆重举行拜月节。这是高棉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被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续:越南》摄影展再现越南三十余年的变迁

《延续:越南》摄影展再现越南三十余年的变迁

11月4日上午,英国摄影记者安迪·所罗门(Andy Soloman)的摄影展《延续:越南》在河内正式开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该展览是“Photo Hanoi 25”国际摄影展框架内的的亮点之一,呈现越南三十多年来深刻变革历程的独特视角。

中部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焕发新生光彩

中部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焕发新生光彩

中部这片细长的土地,蕴藏着越南民族灿烂而独特的文化积淀。顺化古都遗迹群、会安古城与美山圣地——三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瑰宝,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勃勃生机。

越南木偶艺术展区。图自越通社

越南木偶艺术展区——秋季博览会的文化亮点

在2025年秋季博览会上,越南木偶戏剧院以“缩小版水亭”为创意设计,推出别具一格的木偶艺术展区。展区位于河内东英国家会展中心,成为数百个商业展位中最具文化魅力的亮点之一,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欣赏。

电影——2025年秋季博览会上的文化创意亮点。图自越通社

电影——2025年秋季博览会上的文化创意亮点

经过一周的开放迎客,正在河内东英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国家级经贸与文化促进盛会“2025年秋季博览会”依然人潮涌动,观众前来参观、购物、体验文化与美食等活动络绎不绝。

在第一届河内秋季博览会上,数百个展位色彩斑斓,其中印有“一乡一品”(OCOP)标签的产品依然以独特方式脱颖而出。图自越通社

2025年秋季博览会:当文化成为经济价值

在第一届河内秋季博览会上,数百个展位色彩斑斓,其中印有“一乡一品”(OCOP)标签的产品依然以独特方式脱颖而出。其不仅拥有优良的品质和精美的设计,而且每件产品都蕴含着一段文化故事。每一件商品的背后都是人的智慧、地方的特色与文化的积淀。

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越南各地的数十个扁米品牌,通过产品展示、制作体验等环节,向国际游客展现越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图自越通社

越南秋季博览会:扁米承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饮食文化

在2025年首届越南秋季博览会上,越南乡村的传统美食——扁米(cốm)成为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焦点。这种以未成熟糯稻精制而成的时令美食,不仅展现越南独特的饮食智慧,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金秋时节的民族符号。

“保留嘲剧”是由一群Z世代发起的传播项目,旨在保留嘲剧艺术的精髓,并在现代生活中传播传统舞台艺术的价值。图自nhandan.vn

Z世代为传统嘲剧注入新活力

当Z世代的年轻人热情投入、不断探索与革新传统嘲剧艺术时,这不仅是可喜的信号,而且是民族传统艺术生命力持久不衰的生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