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正义斗争的胜利成果

四十一年前的1973年1月27日是《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签署的日子。这是越南人民的辉煌革命和外交事业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四十一年前的1973年1月27日是《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签署的日子。这是越南人民的辉煌革命和外交事业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1973 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是“正义必将战胜残暴,仁智定能打败凶蛮”这一真理的生动证明,增强了爱好和平的人士和受压迫民族对正义斗争必胜的信心。

经过四年零八个月的谈判,巴黎协定于1973年得到签署。 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美国和越南共和国政府四方代表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协定上签了字。

增强爱好和平人士对正义斗争的信心

《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得到签署,标志着20世纪越南民族外交史上最漫长,也最困难的一场外交斗争的胜利结束,成为越南民族历史上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三条战线上战胜美国侵略者的光辉里程碑。

战场和谈判桌上的斗争其目的是迫使美国结束越战,承诺尊重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不得不终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行动,将所有美军和盟军部队撤出越南南方。

越南人民胜利实现了打击美军战略,打开了新局面,为越南军民开展以胡志明战役为代表的推翻伪政权斗争打下牢固前提。

这一胜利首先来自于越南军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付出极大努力,坚决战斗,随时愿为国家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事业而牺牲。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制订了自主、正确、创新的抗美救国战争路线。此外,越南主动组建支持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的世界各国人民阵线。

原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谈判代表团团长阮氏苹认为,军事和政治两个阵线为外交阵线创造了优势。

她说:“首先得说二十多年斗争中军民建立的功勋。其中包括大批为国牺牲的越南优秀儿女。我们清楚如果没有 1968 年戊申春节战役、没有解放广治战役和广治古城八十一昼夜保卫战,没有空中奠边府大捷,也没有坚不可摧的北方后方,那么就不会有巴黎协定。显然,没有巴黎协定也不会有1975年春季大捷。”

为越南融入国际进程做好准备

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被迫结束越战,将美军撤出越南和印度支那。越南伪政权失去了军事靠山,江河日下。

巴黎协定打开了新阶段,为1975年越南南方得到解放,国家完全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3年巴黎会议和巴黎协定对当前形势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被视为越南进一步加快融入国际进程,推动越南与伙伴国关系深入、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的地位与力量的宝贵财富。

国家主席张晋创说:“首先是关于党的英明领导,开辟外交战线,发挥外交力量,与政治和军事两条战线紧密配合,密切领导和指导,实现各种阵线协调统一,创造综合力量,最终取得完全胜利。第二条经验是,坚持独立、自主,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正确运用胡志明主席以不变应万变的外交方针,迫使敌人坐到谈判桌上,主动发动外交攻势,在条件成熟时结束谈判。妥善处理越南与大国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最终目的是争取胜利。”

四十一年过去了,巴黎会议与巴黎协定永远载入了越南民族的建国卫国历史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永远是越南本领和智慧的象征。(来源:越南之声)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