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斋河—暗洞生态旅游区

风芽—格邦国家公园的斋河—暗洞生态旅游区于2011年正式开业接待游人。这是河上乘船游览与参观奇妙溶洞相结合的旅游形式,游客置身其中犹如沉浸在原始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风芽—格邦国家公园的斋河—暗洞生态旅游区于2011年正式开业接待游人。这是河上乘船游览与参观奇妙溶洞相结合的旅游形式,游客置身其中犹如沉浸在原始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斋河发源于风芽 — 格邦古石灰岩地区的石灰岩山脉,长约10公里。探索斋河—暗洞旅游线一般从广平省布泽县福泽乡珠梅林政站码头开始。

在斋河上划船有如在柔软丝绸上滑行一般。斋河两畔是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和倒映水中的古树。河里间或凸起形状奇怪的石头。河水碧绿异常,据研究工作者解释说这是数百万年来石灰岩被侵蚀,钙质溶于水中造成的自然现象。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怡人,构成了一幅幅诗意浓浓的山水画。

在烈日高照的夏天划船游览斋河后,来到暗洞口就会感到格外清凉。暗洞是风芽 — 格邦溶洞系统的分支,1990和1992年英国皇家洞穴研究协会探险专家实地考察发现,全长5258米,高80米,既是水洞又是旱洞。

暗洞内千姿百态的石乳和石柱,形成妙趣横生的奇特景致。石乳虽不壮观,但从洞顶到地面的金黄色石乳看似一条金链。暗洞的石乳被视为年代久远的标准化石,能帮助科学家了解风芽—格邦石灰岩山是源于古海洋的。

由于石乳就在河畔,湿度高,所以偶尔长着小小的蕨类植物,这是其他溶洞没有新奇现象。洞里栖息着蝙蝠、燕子、猴子等。1995年,俄罗斯科学家 L.Deharveng 在这里发现一种新蟹,起学名为nemoron nomas,其标本现在新加坡国家大学动物博物馆收藏。

游览斋河—暗洞四小时,游客度过了惬意的时光,更加了解越南地质和生物学多样性,得益不浅。(来源:越南画报)

更多

参加菊芳丛林小径(Cúc Phương Jungle Paths)跑步竞赛的运动员。图自越通社

通过体育赛事推广遗产旅游

马拉松跑步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是推广地方形象的有效桥梁。凭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宁平省正在成为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理想目的地。

三祝寺一直以来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图自人民报

拓展宁平旅游发展空间

宁平省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古老土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目前全省拥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里也是北部三角洲—沿海地区文化精华汇聚之地,拥有众多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手工艺村落。

 岘港国际机场航站楼。图自越通社

岘港国际机场启用“无纸化”便捷乘机服务

岘港国际机场近日宣布推出全新"无纸化"便捷乘机服务。该服务基于机场VneID电子识别应用程序的面部识别技术(Face ID)实现,目前主要面向越南航空(Vietnam Airlines)和越捷航空(Vietjet Air)两家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班旅客。

巴贝湖景区一角。图自人民报

为太原省三海湖景区旅游业制定发展规划

位于太原省的三海湖是国家级特别遗迹和风景名胜区,被认为是世界上需要保护的特殊淡水湖之一。然而,在旅游版图上,这一风景名胜区尚未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定位,因为缺乏具体的规划来塑造其形象。

顺化古都遗迹保护中心开发的“寻找失落的皇宫”产品被视为一个典型烙印。图自越通社

科技唤醒遗产价值

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 和扩展现实 (XR) 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正在成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从重建遗产空间到提升游客体验,一系列应用新技术的新产品在数字时代中塑造旅游触及公众的方式。

越南成为澳大利亚游客首选目的地

越南成为澳大利亚游客首选目的地

澳大利亚《天空新闻》(Sky News)网站近日刊文称,越南已成为澳大利亚游客寻求“有意义文化体验”时的首选目的地,原因在于这一东南亚国家不仅旅游服务优质良好,而且价格也明显低于其他热门目的地。

永熙湾被石灰岩山脉所环抱,海水清澈湛蓝,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图自劳动报

永熙—平立:一条路​多层感受

刚与庆和省合并的宁顺这片土地仍保留着越南中南部沿海的原始质朴风貌。不仅以洁白的盐田、丰饶的葡萄园和古老静谧的占婆塔闻名,这里还有一处让所有旅行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宝地”,那就是DT702沿海公路,也被称为永希-平立路。这条路被誉为越南最美的公路之一,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旅途,阳光、微风和大海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风景画。

日本仍是最受越南游客青睐的出境游目的地之一。图自人民报

越南人日益积极探索世界

在国际旅游强劲复苏的大背景下,越南人日益积极走出国门、探索世界。2025年上半年,越南国内外多个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越南游客最青睐的出境目的地依次为泰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宣光省苗旺社把薇夏村赫蒙族社区文化旅游村一角。图自互联网

为高原旅游注入新活力

自2016年底动工建设以来,宣光省苗旺社把薇夏(Pả Vi Hạ)村赫蒙族社区文化旅游村已成为多个赫蒙族家庭共同生活、发展旅游、传承民族文化的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