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见老挝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

10月6日,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河内会见前来吊唁原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见老挝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 ảnh 1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见老挝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河内 ——10月6日,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河内会见前来吊唁原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

通论·西苏里向越南党、国家、国会、政府和祖国阵线转达了老挝党、国家、国会、政府和建国阵线对杜梅同志的沉痛哀悼,同时高度评价杜梅同志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及国家建设与发展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通论·西苏里表示,杜梅同志的逝世是越南党、国家、人民和其家属的巨大损失,老挝党、国家和人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老挝党、国家和人民将尽心尽力维护越老特殊团结与全面合作关系,使两国关系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见老挝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 ảnh 2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见老挝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图自越通社


阮富仲对老挝党、国会、政府和建国阵线已发来唁电,派遣高级代表团前来越南驻老挝大使馆悼念并在吊唁簿上题词,尤其是通论·西苏里率团赴越出席杜梅同志吊唁仪式等表示衷心感谢。阮富仲认为,此举充分体现了世界罕见的越老特殊团结、始终如一和无私奉献关系,以及老挝党、国家和人民对杜梅同志的深厚感情。

阮富仲强调,越南党、国家和人民将全力以赴同老挝党、国家和人民维护与发展越老特殊团结关系,为两个民族的繁荣发展及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做出贡献。 (越通社-VNA)
越通社

更多

宁顺一号核电厂项目。图自越通社

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意见征询:“战略自主”——新时代的力量

提交越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草案)》正在全国干部、党员和人民中引发热烈而严肃的讨论。许多人认为,该文件准备精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为新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其中,将“战略自主”这一词组写入文件被视为重要进展,体现了民族的内生力量。

越南外交部副部长吴黎文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越南的倡议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战略

越南外交部副部长吴黎文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大会通过越南关于提议联合国启动“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一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88-1997年文化发展国际十年”实施40年后,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同意启动与文化发展相关的新国际十年。

在老越资企业协会副主席黄文军。图自越通社

旅居老挝越南人坚信越共十四大将继续激发繁荣幸福国家建设的渴望

旅居老挝越南人在接受越通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越共第十四次全国党代表大会将继续激发繁荣幸福国家建设的渴望,推动越南稳步前进,在新时代与世界强国比肩同行。这充分体现了旅老越侨与祖国同行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党和国家在革新事业、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与国际融入进程中的支持。

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场景。图自越通社

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开展人事工作

按照越南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的议程,11月10日上午,国会召开会议,讨论职责范围内的人事工作。下午的会议上,国会将在会堂讨论《人口法》和《疾病防范法》等两项法案。

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发表总结发言。图自越通社

政府总理范明政同清化省领导举行工作会议

11月9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总理范明政与各部委领导及清化省主要领导干部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公共投资资金拨付、两级地方政府模式的落实情况、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任务与措施,以及处理省领导提出的建议和请求进行了工作座谈。

国家法律门户网亮相。图自越通社

11·9越南法律日:创新法制工作--推动国家新时代中发展的动力

越南法律日(11月9日)不仅是全党、全民、全军共同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日子,更是提醒每一位公民、组织以及各级干部、党员要承担起“依法生活、依法办事”的责任。 在革新事业中,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将法律视为治理工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支柱,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会议现场。图自越通社

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12月19日将实现从高平至金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在11月8日召开的国家重点交通工程与项目指导委员会第21次会议上,委员会主任、政府总理范明政要求各部门和地方全力以赴,确保到2025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沿海公路约1700公里,以优异成绩迎接越南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满足2026年元旦及春节期间的民众出行需求。

泰族少女表演传统舞蹈。图自越通社

对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征求意见:聚焦文化传承与山区人力资源建设

在越南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阶段,全国各地正开展大会文件草案的征求意见工作。各山区省份从省级到基层均认真落实此项任务。宣光省各族群众、干部和党员普遍认同并支持国家在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同时围绕如何更好发挥北部地区潜力与特色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