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森林不仅是木材宝库,更是维系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屏障,因此,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其多重价值。
2025年联合国"国际森林日"(3月21日)以"森林与粮食"为主题,这一倡议敦促人类正确认识森林的巨大作用和潜力,明确必须为生命未来守护"绿色家园"。特别是对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越南,接连发生的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已造成重大损失,修复和保护正在退化的森林变得尤为紧迫,这关乎地球生物多样性及人类自身的存续。

森林保护与发展的多重挑战
林业与森林保护局局长陈光宝表示,近年来林业取得显著成就,全国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仅27%的低谷恢复至目前约42%。 林业法律体系和生产组织的完善也至关重要,特别是第18号指令关于严格天然林采伐的规定有效遏制了森林面积减少。林业出口额近10亿美元,约占农业顺差的80%和全国贸易顺差的60%。 但报告同时指出,林业正面临资金短缺、专业人才不足等挑战。森林保护和造林项目因生产周期长、回报慢导致融资困难;高素质研究管理人才匮乏,护林员待遇偏低,森林经营体系分散且不协调。 此外,基建、城市化及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剧了毁林占地现象。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更导致数十万公顷森林受损。
人与自然中心主任郑黎原指出,越南护林工作正陷入恶性循环:部分民众对森林长期价值认知不足,偏远地区居民往往只看到伐木或改种经济作物的短期利益,忽视洪水滑坡等长期后果;管理薄弱导致盗伐和林地侵占频发;而一线护林员却面临低薪和恶劣工作条件。
构建"自然家园"的金融保障机制

郑黎原认为,灾后森林修复应成为优先事项。地方政府与环保企业合作不仅能提升保护效率,更能为未来造林项目提供可持续发展基础。"在经济困难时期,动员民营企业资源是为生态修复项目提供稳定资金的关键战略。" 他强调生态修复不仅是植树,更是重建整个生态系统,带来减灾、农业增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长效收益。需通过碳信用、绿色信贷等机制及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参与。"当企业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长期效益,他们将主动加大投资——这既是社会责任,也关乎自身可持续发展。" 社区参与同样是核心环节。林区居民与自然资源关系密切,也是环境退化的直接受害者。必须平衡其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安全目标,通过赋权管理结合林业部门监督,让居民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林业的多目标发展路径
农业与环境部部长杜德维近期指出,林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森林不仅是木材来源,更具环保、生态和气候调节等多元价值,是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此林业生态建设要朝着多重价值、多重目标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环境作出更大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