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内——越南政府常务副总理阮和平于4月14日签署第759/QĐ-TTg号决定,批准关于对各级行政单位进行调整、重组并构建两级地方政府组织模式的提案。
此前,4月12日,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60-NQ/TW号决议,决定调整后全国将保留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8个省和6个中央直辖市)。省级单位的名称和政治-行政中心将根据政府党组的呈文和提案确定。乡级行政单位合并后将减少60%-70%。
根据该提案,河内、顺化、莱州、奠边、山罗、谅山、广宁、清化、乂安、河静和高平等11个省市将保持原状,其余52个省级单位将合并为23个新省市。
合并的根本目标是打造符合《2021-2030年国家总体规划和2050年愿景》的发展空间。当前发展格局呈割裂状态,区域联动不足,投资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善,原因在于缺乏针对性和统筹谋划、跨部门机制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仍然存在。
合并旨在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内外联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家竞争力;同时推动形成发展极、经济走廊和动力区;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经济发展条件的机制、政策和资源,以保障困难地区的民生,逐步缩小各地区、各区域之间的差距。
合并省级行政单位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节约地利用资源,特别是国家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各种矿产资源,加强陆地与海洋、地下空间、空域的联动开发;重视将国内各经济走廊与地区和国际经济走廊的对接与联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安全相结合。
目前,全国63个省市中仅28个临海,因此合并也有助于拓展海洋空间的战略接触面,服务国家长期发展与安全。
此次合并在多维度因素考量下慎重推进。例如太平省与兴安省合并,不是“谁兼并谁”,而是“融合力量、共同发展”。

合并后,新兴安省面积超2500平方公里,人口逾300万,为形成更大内需市场、发展生产服务业和推动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由流动提供基础。
专家指出,合并将催生新的经济空间,兴安工业区可直连太平劳动力,太平农产品通过兴安物流体系稳定输出;红河三角洲的一个发展中心正加速成形。
11个未合并省份并非“谁优惠谁”,而是基于人口、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例如清化、乂安为“缩小版的越南”,具备多样地形和内生优势。
省名在审慎研究下确定,优先保留原省名,以减少居民和企业在证件、地理指引等方面的变更影响。
新行政中心(省会)的设立也引发关注, 有人认为,如果“我省”在合并后失去了名字,那作为补偿,“你省”就得让出省会所在地。
不过,新省会设在哪里,是要以地理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等明确标准为依据,确保与全省及全国经济中心、海洋空间有效连接。
新的发展理念也正在成形,除了政治行政中心,合并后的新省份还建设成为经济、文化、旅游等多重中心。
省市合并调整是一次百年发展空间的重构,不只是为了地方,更是为了一亿国民的共同未来。“失去省名”或“远离省会”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国家利益应高于一切地方情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