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各经济体代表分享防灾减灾经验

在APEC第11届灾害管理高官会框架内,各成员经济体代表向越通社记者分享了诸多防灾减灾的经验。
APEC各经济体代表分享防灾减灾经验 ảnh 1APEC各经济体代表分享防灾减灾经验。(图片来源 :越通社)
越通社乂安省——在APEC第11届灾害管理高官会框架内,各成员经济体代表向越通社记者分享了诸多防灾减灾的经验。

中国国家民政部救灾司备灾处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胡俊峰表示,中国把灾害预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注重灾害应急的同时做好日常的防灾减灾工作。

关于在防灾减灾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胡俊峰表示,中国重视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许多大学,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都来从事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中国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发射很多气象卫星,通过这些卫星对地面的灾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预警,评估。及时向受灾区的群众发出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以后,通过遥感技术、导航、互联网技术对灾害的情况进行评估,其为落实好应急救灾决策奠定科学基础。

台北​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秘书李维森博士说,要做好灾前的准备,如基本资料的收集、系统的建立、民众的教育,甚至在灾害发生的临前要做好居民疏散工作。另外,要利用多种科技来协助政府和民众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中国台北代表:越南防灾减灾中的科技利用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及越南在防灾减灾中的科技应用水平时,他表示,越南近年来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这代表越南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经历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日本灾害管理办公室副总经理Takeshi Yonezawa接受越通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和越南都经常遭遇各种自然灾害。他强调了日本防灾减灾的措施,如加强道路、大桥、公共工程等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提升自然灾害预警效果,提高灾害预警效果。

Takeshi Yonezawa强调,越南应注重提高备灾能力。他分享说,日本为孩子们进行防灾培训,增强他们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日本将继续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同越南开展合作活动,派遣专家来协助越南。

菲律宾代表伯纳多·拉斐拉利托(Bernado Rafaelito R.Alejandro IV)透露,菲律宾平均每年遭受大约20场台风,每场台风影响均很严重。他说: “我们正在集中通过短信向群众发送预警信息,同时发展一个灾害早期预警网络。此外,我们还注重投入于技术和人员。”

新西兰代表菲利普吉布森(Ambassador Phillip Gibson)强调了科技对灾害管理的重要性。他说,“我们需做好备灾工作。为了做好备灾工作,我们要意识到灾害风险是什么,尤其是需要先进的科学和技术。”

他同时还高度评价越南举行该会议的倡议,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互相交换和学习经验的良好机会。(越通社——VNA)
越通社

更多

附图。图自越通社

极端天气导致河内蔬菜价格大幅上涨 供应紧缺

在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背景下,农产品市场,尤其是蔬菜成为首当其冲、受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近日,受10月底至11月初连续强降雨和暴风影响,河内市内各大集市的蔬菜价格一律上涨,涨幅因品类不同而在30%至100%以上不等。

得乐省公安机关准备物资运往灾区。图自越通社

紧急向洪涝受困地区群众运送物资发放粮食

得乐省公安厅11月20日上午表示,面对省内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该厅业务单位及系统内团体组织已紧急调动各方资源,组建队伍为灾区群众运送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资。

附图。图自越通社

越南颁布国家住房基金相关具体规定

越南政府于2025年11月19日颁布了第302/2025/NĐ-CP号议定,详细规定国家住房基金相关内容,并制定国会于2025年5月29日通过的涉及试开展发展保障性住房的若干特定机制和政策第201/2025/QH15号决议的实施办法。

暴雨洪水导致中部地区85间房屋受损,20454间房屋被淹。图自越通社

越南中部洪涝灾害导致超2万间房屋被淹

据越南农业与环境部堤防与防灾管理局和越通社记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11时,暴雨洪水导致中部地区85间房屋受损,20454间房屋被淹,比18日早晨增加近 6700间。

调查两艘在海上作业时拆卸航行监控设备的渔船。图自越通社

调查两艘在海上作业时拆卸航行监控设备的渔船

11月18日,越南海警第三区司令部职能部门已将KG 94933 TS号和KG 95598 TS号两艘渔船押送至301海队港口,以便对上述两艘存在非法、不报告和不受管制(IUU)捕捞迹象的渔船依法继续调查处理。

洪水上涨迅速,并于11月17日下午达到峰值。图自越通社

庆和省以最高应对级别全力抗击暴雨洪灾

面对持续发展的复杂暴雨洪灾形势,庆和省已启动最高级别应对措施。17日晚,省委书记严春成亲赴重点危险区域实地检查,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以最高标准全面落实防洪防涝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