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原锣鼓声永远吟唱

越南西原地区锣鼓文化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口传非实物人文遗产杰作”,数百年西原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文化精髓的结晶。
让西原锣鼓声永远吟唱 ảnh 1一场锣鼓演奏。(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越通社河内——越南西原地区锣鼓文化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口传非实物人文遗产杰作”,数百年西原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文化精髓的结晶。经过时间的变迁,锣鼓文化遗产体系发生许多变化、埋没,须得到保护与发扬,以符合于现代生活。

被埋没的危机

得乐省文艺协会文化研究家灵娥聂克仁带着我们到邦美蜀市阿口德宏村了解当地同胞的锣子。叹了一口气,她说,这些文化工具以前要用几头牛才能求到手,被老几代人用心保存和流传下去,而今却被扔在长椅下面。

生活在这间老木制高脚屋的阿玛贺鸾是阿口德宏村最老的民间乐器匠人。他说,岁数越大,他越感到有责任去维护埃地族的传统习俗,现代生活给他们传统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他确实想找一位徒弟,但是很难。制作锣子这个传统技艺已受到了青年们的冷落。

锣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少数民族同胞的多神崇拜文化及农业文化紧密相连。而今,少数民族的传统庙会、人生礼仪、插秧活动已被埋没。特别是从崇拜多神变成了崇拜一神之后,锣鼓不再被誉为神圣之物了。走到得农省墨侬族的村子一看,一清二楚。木制高脚屋、传统服饰完全消失。锣鼓声音也不再响亮。

锣鼓演奏要在传统的服饰、民间的礼仪和饮食、古老的建筑空间的伴奏中进行。所以,锣鼓文化保护工作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当地同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锣鼓和锣鼓文化是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的无价财富,与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的心灵生活休戚相关,且在社会生活里有着单独的发展过程。越南民间文艺协会主席苏玉清教授表示,锣鼓文化保护工作要有战略和各级部门的参与。

为保护工作创造环境

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把林同省乐阳县拉乡郎平山脚下的格贺族人的村子变成热闹的旅游地,我们毫无发现任何少数民族社区的痕迹。但是在这里,锣鼓声依然响彻云霄。游客与当地民族青年少女手拉手围成圆圈,中间一个火堆。大家一起跳舞,一起品尝热乎乎的烤肉。虽然锣鼓演奏的舞台不大,这却是保存锣鼓文化的方式之一。旅游成为发挥锣鼓文化价值的好方式,而锣鼓文化成为留住游客脚步的旅游产品。

得农省多双县仁道乡部特龙村的锣鼓演奏女组合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差一点解散。女队长氏银做了很大努力,鼓励村女们成立锣鼓演奏组合,同时创作了符合青年一代爱好的乐曲。氏银女队长所创作的“月晚”和“爱情神话”乐曲颇受村中青少年的欢迎。氏银女队长也不用担心锣鼓演奏组合没有继承人了。灵娥聂克仁女士对此十分赞成,她说,锣鼓、双舞至今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接受。因为这些乐曲和舞曲的创新节奏获得青年一代的感情。

从2007年起,多农省多明乡初中寄宿学校已成立自己的锣鼓演奏组合,聚合了热爱锣鼓,有音乐素质的学生,并邀请资深艺人来教导。通过学习班,学生们不仅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还把这份爱好传递他们的朋友。每逢庙会,锣鼓声又从他们这双小手响起来,双舞圆圈又从这些少女们围起来。

近期,越南西原地区若干省份对复苏、保护和发扬锣鼓文化价值作出努力。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得乐省锣鼓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扬的提案已取得乐观成效。得乐省目前保存了2307套锣鼓,锣鼓工匠400名,锣鼓演奏艺人635名,锣鼓演奏学习班数千个。除了几百个成年人演奏组合以外,还组织了近300个12岁至18岁的300个锣鼓演奏组合,参加演奏的青少年2100名。

嘉莱省目前保存着5655套锣鼓,是西原地区各省份保存锣鼓数量最多的省份。嘉莱省京城举办的颇受当地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喜欢的文化活动之一是在胡伯伯塑像前进行锣鼓演奏,向胡伯伯奉献喜气昂昂的节奏,向他老人家通报各村的发展情况。(来源:人民报网)
越通社

更多

越南音乐版权保护中心主任丁忠谨(右二)出席于2025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作者和作曲协会联合会会议。图自《人民报》

越南跻身全球音乐版权收入50强

据越南音乐版权保护中心(VCPMC)11月25日发布的消息,越南音乐版权收入跻身全球前50强,同时位列亚太地区数字收入前十强。

 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副部长谢光东和越共中央宣教与民运部常务副部长赖春门向获奖作品代表颁发金莲花奖。图自越通社

《红雨》荣获2025年第24届越南电影节金莲花奖

今年获得金莲花奖的电影作品包括:故事片《红雨》、纪录片《觉醒与化解》、《守护遗产灵魂之人》、动画片《小琼状:金牛传说》、《蟋蟀:沼泽地冒险之旅》以及科教片《隐形杀手——悬浮的微尘》。

位于河内市怀德县的 “蕉园”考古遗址于1969年被发现。图自越通社

首都河内近四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位于河内市怀德县的 “蕉园”考古遗址于1969年被发现。这里生动反映了古代居民在升龙—河内地区近四千年间持续居住与发展的过程,贯穿冯元—铜逗—丘门—前东山—后东山等多个文化阶段。

与会演讲者和专家在研讨会上重点分享了在构建电影制作环境方面的国际经验、各地方对摄制组的支持政策、电影产业的国际合作趋势等。图自越通社

让越南成为国际摄制组的理想目的地

11月23日,在2025年第24届越南电影节框架内,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电影局与胡志明市文化体育局、胡志明市发展研究院在胡志明市联合举行主题为“吸引摄制组前往各地方拍摄的现状与措施”的研讨会。

各式花样诱人的螺类美食,吸引食客品尝。图自越通社

跻身米其林“美食版图”的魅力目的地

为落实《至2030年胡志明市旅游业发展方案》中关于发展美食旅游的目标,胡志明市旅游局持续携手企业,推动旅游产品与美食文化深度融合。胡志明市正逐步成为米其林“美食地图”上的亮眼坐标,朝着建设国际美食旅游中心的目标不断迈进。

法国钢琴家达娜·乔卡利。图自因特网

法国钢琴家达娜·乔卡利在越南巡演

11月29日至12月7日,法国著名钢琴家达娜·乔卡利(Dana Ciocarlie)将在越南展开特别巡演,携演出项目“跨越两条河流、两种文化与两种感知的音乐对话”。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自人民报

2025年第四届亚欧新音乐节即将举行

由越南音乐家协会同中央各部委、行业与河内市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亚欧新音乐节将于202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河内市与富寿省举行,吸引国内外近300名代表和艺术家参加。

法国专业航空网站air-journal.fr屏幕截图。图自越通社

越南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增长 法国客源市场表现强劲

法国专业航空网站air-journal.fr最新报道显示,2025年成为越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十年前,越南每年仅接待国际游客约800万人次;如今,这个“S形国度”已跃升为亚洲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广宁省下龙湾。图自越同社

传承与弘扬文化遗产 共建可持续的未来

四千多年的历史为越南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民族的无价之宝,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全球化、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2025 年河内木偶舞节吸引众多民众和游客关注。图自越通社

越南优先发展10个支柱文化产业

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签署第2486/QĐ-TTg号决定,批准《至2030年越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及2045年愿景》(以下简称《战略》)。战略中确定优先发展电影,美术、摄影与展览,表演艺术,软件与娱乐游戏,广告,手工艺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电视与广播,出版等10个支柱文化产业。

嘉来省民族乐器演奏。图自越通社

保护文化特色 打造可持续未来

80年前的1945年11月23日,胡志明主席签发第65/SL号法令——越南关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第一部法令,成为越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坚实基础和指南针。基于第65/SL号法令的历史意义,2005年2月24日,政府总理颁布了第36/2005/QĐ-TTg号决定,将11月23日定为“越南文化遗产日”。

代表们参加专题展“国家宝物——岘港心中的遗产”剪彩仪式。图自越通社

岘港向公众展示16件国家宝物

值此越南文化遗产日(11月23日)20周年之际,19日下午,岘港占婆雕刻博物馆举行专题展“国家宝物——岘港心中的遗产”开幕式,同时向公众介绍该馆经过一段时间升级和陈列空间改造后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