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原锣鼓声永远吟唱

越南西原地区锣鼓文化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口传非实物人文遗产杰作”,数百年西原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文化精髓的结晶。
让西原锣鼓声永远吟唱 ảnh 1一场锣鼓演奏。(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越通社河内——越南西原地区锣鼓文化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口传非实物人文遗产杰作”,数百年西原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文化精髓的结晶。经过时间的变迁,锣鼓文化遗产体系发生许多变化、埋没,须得到保护与发扬,以符合于现代生活。

被埋没的危机

得乐省文艺协会文化研究家灵娥聂克仁带着我们到邦美蜀市阿口德宏村了解当地同胞的锣子。叹了一口气,她说,这些文化工具以前要用几头牛才能求到手,被老几代人用心保存和流传下去,而今却被扔在长椅下面。

生活在这间老木制高脚屋的阿玛贺鸾是阿口德宏村最老的民间乐器匠人。他说,岁数越大,他越感到有责任去维护埃地族的传统习俗,现代生活给他们传统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他确实想找一位徒弟,但是很难。制作锣子这个传统技艺已受到了青年们的冷落。

锣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少数民族同胞的多神崇拜文化及农业文化紧密相连。而今,少数民族的传统庙会、人生礼仪、插秧活动已被埋没。特别是从崇拜多神变成了崇拜一神之后,锣鼓不再被誉为神圣之物了。走到得农省墨侬族的村子一看,一清二楚。木制高脚屋、传统服饰完全消失。锣鼓声音也不再响亮。

锣鼓演奏要在传统的服饰、民间的礼仪和饮食、古老的建筑空间的伴奏中进行。所以,锣鼓文化保护工作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当地同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锣鼓和锣鼓文化是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的无价财富,与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的心灵生活休戚相关,且在社会生活里有着单独的发展过程。越南民间文艺协会主席苏玉清教授表示,锣鼓文化保护工作要有战略和各级部门的参与。

为保护工作创造环境

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把林同省乐阳县拉乡郎平山脚下的格贺族人的村子变成热闹的旅游地,我们毫无发现任何少数民族社区的痕迹。但是在这里,锣鼓声依然响彻云霄。游客与当地民族青年少女手拉手围成圆圈,中间一个火堆。大家一起跳舞,一起品尝热乎乎的烤肉。虽然锣鼓演奏的舞台不大,这却是保存锣鼓文化的方式之一。旅游成为发挥锣鼓文化价值的好方式,而锣鼓文化成为留住游客脚步的旅游产品。

得农省多双县仁道乡部特龙村的锣鼓演奏女组合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差一点解散。女队长氏银做了很大努力,鼓励村女们成立锣鼓演奏组合,同时创作了符合青年一代爱好的乐曲。氏银女队长所创作的“月晚”和“爱情神话”乐曲颇受村中青少年的欢迎。氏银女队长也不用担心锣鼓演奏组合没有继承人了。灵娥聂克仁女士对此十分赞成,她说,锣鼓、双舞至今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接受。因为这些乐曲和舞曲的创新节奏获得青年一代的感情。

从2007年起,多农省多明乡初中寄宿学校已成立自己的锣鼓演奏组合,聚合了热爱锣鼓,有音乐素质的学生,并邀请资深艺人来教导。通过学习班,学生们不仅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还把这份爱好传递他们的朋友。每逢庙会,锣鼓声又从他们这双小手响起来,双舞圆圈又从这些少女们围起来。

近期,越南西原地区若干省份对复苏、保护和发扬锣鼓文化价值作出努力。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得乐省锣鼓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扬的提案已取得乐观成效。得乐省目前保存了2307套锣鼓,锣鼓工匠400名,锣鼓演奏艺人635名,锣鼓演奏学习班数千个。除了几百个成年人演奏组合以外,还组织了近300个12岁至18岁的300个锣鼓演奏组合,参加演奏的青少年2100名。

嘉莱省目前保存着5655套锣鼓,是西原地区各省份保存锣鼓数量最多的省份。嘉莱省京城举办的颇受当地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喜欢的文化活动之一是在胡伯伯塑像前进行锣鼓演奏,向胡伯伯奉献喜气昂昂的节奏,向他老人家通报各村的发展情况。(来源:人民报网)
越通社

更多

电影——2025年秋季博览会上的文化创意亮点。图自越通社

电影——2025年秋季博览会上的文化创意亮点

经过一周的开放迎客,正在河内东英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国家级经贸与文化促进盛会“2025年秋季博览会”依然人潮涌动,观众前来参观、购物、体验文化与美食等活动络绎不绝。

在第一届河内秋季博览会上,数百个展位色彩斑斓,其中印有“一乡一品”(OCOP)标签的产品依然以独特方式脱颖而出。图自越通社

2025年秋季博览会:当文化成为经济价值

在第一届河内秋季博览会上,数百个展位色彩斑斓,其中印有“一乡一品”(OCOP)标签的产品依然以独特方式脱颖而出。其不仅拥有优良的品质和精美的设计,而且每件产品都蕴含着一段文化故事。每一件商品的背后都是人的智慧、地方的特色与文化的积淀。

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越南各地的数十个扁米品牌,通过产品展示、制作体验等环节,向国际游客展现越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图自越通社

越南秋季博览会:扁米承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饮食文化

在2025年首届越南秋季博览会上,越南乡村的传统美食——扁米(cốm)成为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焦点。这种以未成熟糯稻精制而成的时令美食,不仅展现越南独特的饮食智慧,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金秋时节的民族符号。

“保留嘲剧”是由一群Z世代发起的传播项目,旨在保留嘲剧艺术的精髓,并在现代生活中传播传统舞台艺术的价值。图自nhandan.vn

Z世代为传统嘲剧注入新活力

当Z世代的年轻人热情投入、不断探索与革新传统嘲剧艺术时,这不仅是可喜的信号,而且是民族传统艺术生命力持久不衰的生动证明。

山罗省展位。图自越通社

西北风采闪耀2025年首届秋季博览会

在越南国家展览中心举行的2025年首届秋季博览会现场,山罗省展区以泰族柔美婉约的群舞舞姿、苗族悠扬委婉的芦笙声和西北地区同胞的绚丽服饰而变得格外热闹亲切、引人入胜。

游客参观美术展览。图自越通社

“遗产的心跳”国际艺术展开幕

10月27日下午,越南美术协会、岘港美术协会与亚洲艺术联络组织(Asia Art Link)联合在岘港美术博物馆举办了“遗产的心跳”(Heartbeat of Heritage)作品展览开幕式。

2025年首届秋季博览会于10月25日至11月4日在越南河内东英越南会展中心(VEC) 隆重举行。图自组委会

2025年首届秋季博览会——让文化融入经济空间

以“连接人与生产、经营”为主题的2025年首届秋季博览会于10月25日至11月4日在越南河内东英越南会展中心(VEC) 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一场经贸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与经济的深度对话,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现越南的创造活力与独特魅力。

2025年河内国际摄影双年展从2025年11月1日至31日在河内市举行。组委会供图

Photo Hanoi’25 ——连接创意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年河内国际摄影双年展从2025年11月1日至31日在河内市举行,吸引来自21个国家的170多位艺术家、摄影师、策展人和专家参加。在双年展框架内,组委会将举行22场个人和集体摄影展以及29场相关活动,包括电影放映、研讨会、专题座谈会、艺术之旅和新书发布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