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姑苏的海蜇捕捞业

近几天,广宁省姑苏海域进入了海蜇捕捞季节。很多人称其为“白金”捕捞业,因为它给数千名渔民、工厂老板和工人带来较大收入。海蜇捕捞业也给这个前哨岛县的经济和环境带来较好的影响。
广宁姑苏的海蜇捕捞业 ảnh 1广宁姑苏的海蜇捕捞业。(图片来源:广宁省政府门户网站)​

越通社河内——近几天,广宁省姑苏海域进入了海蜇捕捞季节。很多人称其为“白金”捕捞业,因为它给数千名渔民、工厂老板和工人带来较大收入。海蜇捕捞业也给这个前哨岛县的经济和环境带来较好的影响。

将近半夜,丁文瑞的船才在浓雾中出海捕捞。与其他数百艘渔船一样,丁文瑞的船装备很简单,只有渔网、一千瓦的电灯和长渔捞。从每年元月至4月,海蜇的颜色为白色、蓝色和红色,在姑苏海面上飘着,比比皆是。

他说:“海蜇浮到海面上我们就捞起来。身体好捞得就多。用这个渔捞来捞海蜇,大海蜇要除去面上一层褐色的皮,只留下海蜇的脚,小的就全捞出来。到了凌晨就可靠岸销售了。一天不同一天,浮上来多的可捞数千只,有时一天捞不到一只。”。

多年来,因担心弄破渔网而被渔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海蜇,现在变成了“白金”,渔民们抢着去捞。没人想到这种软体动物竟是营养价值高的物种,还可以加工和出口到国外。数十年来,姑苏成为全国的海蜇主产地,每到海蜇季节,吸引来自南定、太平、清化、义安等省的数千名渔民和商贩前来捕捞和收购。

捞海蜇本以为“轻松”,可做起来相当辛苦。海蜇含有很多海水,所以很重,平均每只15至20公斤,有的达50至60公斤,而且不小心手脚还会被蜇肿。但渔民的辛苦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每只海蜇能赚1万至4万越盾。许多渔船出海一夜可捞数千只,收入达数千万越盾。不过,海蜇只有在加工后才真正变成“白金”。在大姑苏岛和青鳞岛,有很多海蜇加工厂,并日夜活动。

从机械行业转做海蜇加工厂的老板阮曰义高兴地说:“收购海蜇拿到加工厂后,工人将集中分类,取出头和脚。首先放入离心机,洗干净,并让海蜇变硬,清除海蜇身上的杂质。过离心机10至12个小时后,放入盐水池,盐度逐步加到百分之20至25。海蜇可浸泡几天至一个月。最后,海蜇变硬、变白、光亮,水分干了就可以了”。

9至12公斤的大盒装海蜇,价格100万越盾左右,红海蜇的价格可达数千万越盾。去年,阮曰义售出两万多个大盒,除去费用,净利润近10亿越盾。在姑苏岛上,敢于投资的“海蜇富翁”并不罕见。

岛上的工厂每家约有50名工人,他们工作很忙,但收入较为稳定。当地工人梅氏草表示:“尽管累一些,但收入很稳定。有时月收入一千多万越盾。短短3个月,收入最多的有3500至4000万越盾”。

海蜇季节过后,当地居民又从事旅游接待和远海捕鱼。海蜇捕捞业让姑苏岛上很多人致了富,岛上许多大饭店和美丽的宾馆是由海蜇加工厂老板建的。

姑苏岛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陶文武表示:“我们在远离居民区、旅游景点的地方集中办海蜇加工区,保证不会给居民区和海滩造成任何影响。在颁发经营执照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家工厂严格履行承诺,所有工厂都建有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保障环境安全。目前,我县28家海蜇生产厂都承诺保障环境卫生安全”。

陶文武表示,姑苏岛县和渔业社积极扶持渔民,各家加工厂联合起来保障海蜇售价。

他说:“姑苏岛正加紧完成北部湾渔业后勤服务中心二期项目。我们正呼吁企业投资水产加工,特别是深加工,产品可当场销售。鼓励生产服务游客的即食海蜇产品,可当场生产、当场出口的产品”。

长期来看,姑苏将把海蜇打造成为旅游产品,让这种特产成为远方游客造访这座前哨玉岛时充满意义的礼物。 (来源:越南之声)(越通社—VNA) 

越通社

更多

附图。图自越通社

越南将VNeID与渔船管理系统进行对接

越南农业与环境部近日致函社会行政管理警察局、边防部队司令部及越南军队电信集团(Viettel),内容涉及启用集成于VNeID应用程序的渔船与渔民活动监控系统。

附图。图自越通社

极端天气导致河内蔬菜价格大幅上涨 供应紧缺

在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背景下,农产品市场,尤其是蔬菜成为首当其冲、受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近日,受10月底至11月初连续强降雨和暴风影响,河内市内各大集市的蔬菜价格一律上涨,涨幅因品类不同而在30%至100%以上不等。

得乐省公安机关准备物资运往灾区。图自越通社

紧急向洪涝受困地区群众运送物资发放粮食

得乐省公安厅11月20日上午表示,面对省内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该厅业务单位及系统内团体组织已紧急调动各方资源,组建队伍为灾区群众运送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资。

附图。图自越通社

越南颁布国家住房基金相关具体规定

越南政府于2025年11月19日颁布了第302/2025/NĐ-CP号议定,详细规定国家住房基金相关内容,并制定国会于2025年5月29日通过的涉及试开展发展保障性住房的若干特定机制和政策第201/2025/QH15号决议的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