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河内带着历史神圣价值的骄傲以及改革创新的渴望,随着全民族的“升龙”之势快速崛起。
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ảnh 1河内旗台——河内历史的见证者。图片来源:vietnam+

“无论走到哪里,心里一直惦记着河内。我的河内,亲爱的首都,战火肆虐后迎来和平……”

作为一个河内人,无论是在拥有千年文化历史的首都里,还是身处异地他乡,只要听到这首甜美的歌,就不由得想起升龙的风土人情。

河内走过了岁月的洗礼,在经历伤痛的同时也迎来绽放的光彩。在融入国际社会进程中,河内带着历史神圣价值的骄傲、民生改善新成就以及改革创新的渴望,随着全民族的“升龙”之势快速崛起。

1999年7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帕斯正式向河内市授予“和平之城”称号。特别的是,河内是亚太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一座城市。

“20年来,河内不断努力发展,无愧于‘和平之城’这个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越首席代表克罗夫特(Michael Croft)表示。

值此河内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之城”称号20周年之际,VietnamPlus谨向读者介绍《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系列报道。

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ảnh 2河内市是亚太地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和平城市”称号的唯一一座城市。图片来源:Vietnam+

第一期:倾听历史见证人的故事  领略河内沧桑巨变

“同胞们注意!同胞们注意!敌军飞机距离河内60公里!……同胞们注意!同胞们注意!敌军飞机距离河内50公里!……”看着有关首都河内战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的资料片,人民艺人兰香突然变得沉默。

“成为历史见证人是可贵的事情,但这样的经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应该重复太多遍”。当年的“河内女孩”说。(《河内女孩》是由人民艺人兰香主演的一部著名越南电影)

从前的秸秆草帽、炸弹坑

40多年已经过去,当年头戴着秸秆草帽,身上斜跨红十字袋子(里面装着棉花纱布和创伤药),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小女孩兰香,如今已成为一个中年女人,尝尽生活的种种波折起落、辗转沉浮。然而,每当听到这些旧时的声音或者喇叭声,回忆起河内20世纪60、70年代防空炮点燃夜空的景象和轰炸机的咆哮声,她总难免心里一颤、后背发凉,甚至冒了一身汗……

平复着情绪,深深地吸一口气,兰香拉开窗帘,放眼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那些模糊、残碎的记忆渐渐连接起来,勾勒出有关河内随着时间的变化。

“当时,对河内的形容就是‘行’字街(即古街)。谈到青春、纸桥等地方,大家都觉得……很远,那已经算是郊区了。以前的柚子街、黄国越街只是一片荒地,人们在那里开集市。而现在,那个地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在河内土生土长的艺人悠闲地说。

除了学校的敲鼓声之外,在当年“河内儿童”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警报声和轰炸机的咆哮声。随着时间的流失,在炸弹坑旁边嬉笑玩耍的记忆也渐渐淡漠。儿童们的玩具不过就是自己做的风筝、玩播棋时所用的几块砾石或者用来跳绳的绳子而已。

“哪个家庭有人出国并把俄罗斯娃娃或者不倒翁带回来,就算是很有档次了。那可是奢侈品好不好!一切都要郑重地摆在客厅里的玻璃柜里,只有特殊节日的时候才可以在大人的监视下拿出来玩儿!我也有一个俄罗斯娃娃,每年只有中秋、春节的时候才可以抱几次。”兰香艺人回想着。

艰苦岁月的记忆成为了她终生的行囊,以至于现在每次坐下来静看生活的时候,她都会感到十分欣慰:“现在的河内很不一样!现在的“河内儿童”与以前也大有不同了!”

兰香慢条斯理地抿了一口茶,看着载满学生的一辆大巴车从面前经过。车上,一个小女孩儿用清澈的双眼兴致勃勃地望着天空,几个调皮男生正在手舞足蹈,脸上笑容灿烂。留两个小辫子的女孩儿没有以前那么多。各色各样的服装、配件和玩具取代了秸秆草帽、自制玩具。

“最幸福的就是他们不用体验我们以前的感觉:正在街上蹦蹦跳跳就听到警报声和敌军轰炸机咆哮声。恐惧!慌乱!大家赶紧找一个防空洞躲了下来。平日里的防空洞很潮湿,蠕虫、青蛙很多,女孩儿们都很怕,一看见就会尖叫!可是只要听到警报声,那个可怕的地方就立马变成安全之地。”人民艺人兰香回忆道。

当今的宽敞大道

有着相同的感受,作家周莱大校表示,以前,即使做梦,他也无法想象会有一天像今天一样,河内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现代、繁华的城市,同时也不失宁静与慵懒的风范。

“现在,大部分人谈的不是“吃饱穿暖”的事儿了,而是“吃好穿好”。可是,我小的时候,忍饥挨饿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童年阴影。”周莱回想着。

直到成为抗美战争中的一名特勤,他才渐渐忘却饥饿的阴影。而在这位老大校的记忆中,铿锵作响的电车、摇摇欲灭的油灯或排成一条龙的购买食品人群成为对河内不可磨灭的记忆。

和平后,每次乘坐飞机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周莱又因内排机场周围的贫困景象而感到不是滋味儿。从机场回到城内,路边是荒废的田地、简陋平房经受着烈日的暴晒和风雨的洗礼。农民们扛着各种货物,推着沉重的车子,牵着子女歪歪扭扭迈着艰难的步伐到城市里谋生和学习……

“这些年来,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狭窄又潮湿的房子被灯火明亮的高楼大厦所代替。每次走在武元甲街、日新桥上,现代且宽敞的空间总让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这位老大校激动地说,“前辈们的汗血功劳不算白费!”

河内:从和平之城到创新城市 ảnh 3首都河内西区的面貌。图片来源:Vietnam+

曾经是一个长年经历战争肆虐的首都,如今的河内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文明、现代、活跃且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城市。截至目前,河内依然是亚太地区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和平之城”称号的城市。

具体的是,河内已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社区平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发展、公民与年青一代教育等方面的标准。为了保护与弘扬该称号的价值,河内已发展成为对当地居民乃至国际友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地方。(完)

越通社

更多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自人民报

2025年第四届亚欧新音乐节即将举行

由越南音乐家协会同中央各部委、行业与河内市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亚欧新音乐节将于202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河内市与富寿省举行,吸引国内外近300名代表和艺术家参加。

法国专业航空网站air-journal.fr屏幕截图。图自越通社

越南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增长 法国客源市场表现强劲

法国专业航空网站air-journal.fr最新报道显示,2025年成为越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十年前,越南每年仅接待国际游客约800万人次;如今,这个“S形国度”已跃升为亚洲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广宁省下龙湾。图自越同社

传承与弘扬文化遗产 共建可持续的未来

四千多年的历史为越南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民族的无价之宝,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全球化、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2025 年河内木偶舞节吸引众多民众和游客关注。图自越通社

越南优先发展10个支柱文化产业

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签署第2486/QĐ-TTg号决定,批准《至2030年越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及2045年愿景》(以下简称《战略》)。战略中确定优先发展电影,美术、摄影与展览,表演艺术,软件与娱乐游戏,广告,手工艺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电视与广播,出版等10个支柱文化产业。

嘉来省民族乐器演奏。图自越通社

保护文化特色 打造可持续未来

80年前的1945年11月23日,胡志明主席签发第65/SL号法令——越南关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第一部法令,成为越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坚实基础和指南针。基于第65/SL号法令的历史意义,2005年2月24日,政府总理颁布了第36/2005/QĐ-TTg号决定,将11月23日定为“越南文化遗产日”。

代表们参加专题展“国家宝物——岘港心中的遗产”剪彩仪式。图自越通社

岘港向公众展示16件国家宝物

值此越南文化遗产日(11月23日)20周年之际,19日下午,岘港占婆雕刻博物馆举行专题展“国家宝物——岘港心中的遗产”开幕式,同时向公众介绍该馆经过一段时间升级和陈列空间改造后的新面貌。

活动上的文艺节目。图自越通社

越南传统文化亮相中国香港亚洲文化艺术节

由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各国领事团联合举办的亚洲文化节吸引了来自本地区及世界各地的3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今年越南的参与还因人民艺术家邓泰山与香港越南人协会的精彩表演而给当地民众和国际友人留下深刻印象,打造出一个多元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舞台。

越武道在法国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法国乃至欧洲广受欢迎的体育文化项目。。图自越通社

越武道成为欧洲的越南“文化使者”

2025 年陈辉方锦标赛暨国际武师考试近日在法国举行,再次肯定了越武道作为连接越南与国际社会的重要文化桥梁的地位。该活动吸引了来自法国、比利时、荷兰及多个欧洲国家的 320 名学员和 31 位武师参加。

越南驻法国大使丁全胜、AVSE Global主席阮德姜教授、越南电影发展促进协会主席吴芳兰共同主持新闻发布会。图自越通社

“越南电影周——光影之旅”:法越文化的桥梁

“越南电影周——光影之旅”将于2025年12月5日至12日在欧洲最大的电影院Le Grand Rex举办。活动将展映17部影片,包括长篇故事片、纪录片及短片,这些作品均为1975年后制作,其中部分作品将在欧洲首次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