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越南大米出口期望有起色

2021年前2月,尽管大米出口额大幅下降,但全球大米需求量预计将继续增加。此外,国内生产能力仍保持良好势头,大米质量也不断提高。这是让各企业期望大米出口将尽早见有起色,出口额将超过2020年的31亿美元水平的重要基础。
2021年越南大米出口期望有起色 ảnh 1附图。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胡志明市——2021年前2月,尽管大米出口额大幅下降,但全球大米需求量预计将继续增加。此外,国内生产能力仍保持良好势头,大米质量也不断提高。这是让各企业期望大米出口将尽早见有起色,出口额将超过2020年的31亿美元水平的重要基础。

需求量高但出口量仍下降

海关总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越南大米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347774吨和1.91亿美元,与2020年12月份相比分别下降36.4%和34.2%,同比分别下降15.4%和2.4%。2021年2月恰逢春节假期,订单的进度较慢,各企业预测大米出口额将继续下滑。

前江省越兴有限公司经理阮文敦表示,年初不是进出口活动的高峰期,因为此前客户已主动为长假期购买储备。 此外,冬春季水稻尚未进入收获季,因此企业的大米收购量不高。加上,九龙江三角洲地区的大米价格上升,致使收购商和和外国客户都有等待价格降温的心理。

芹苴市忠安高科技农业公司总经理范太平认为,运输困难也是导致2021年前几月大米出口呈现下降的原因之一。从2020年底到现在,空集装箱短缺的问题没有出现任何改善的迹象,运费比以前增加了2-3倍,给多家进出口企业造成了许多困难。

2021年越南大米出口期望有起色 ảnh 2附图。图自越通社


期望有起色

越南粮食协会预测,2021年大米出口活动将出现起色。具体,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等主要出口市场继续与越南签署了大米购销合同。中国、孟加拉国等潜在客户正积极购买大米已使亚洲大米市场再次活跃。许多国家对香米、糯米等越南优势产品有很大的需求。

越南粮食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阮忠坚透露,除了上述积极进展,越南大米还有机会进入与越南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市场。在《越南与亚欧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协定》框架内,欧亚经济联盟各国承诺每年向越南提供1万吨的大米出口配额。据《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欧盟每年向越南提供8万吨的大米出口配额。此外,《越南与英国自由贸易协定》于2021年初生效也给越南大米给予零关税待遇并不受配额限制。

忠安高科技农业公司总经理范太平认定称,凭借世界需求量继续增加和国内稻米生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越南今年大米出口活动将比去年更顺利。从2021年2月底至3月中旬是冬春季水稻进入收获季节,稻米供应源将更为丰富。在出口价格方面,2021年1月,越南大米平均出口价格为550美元/吨,环比增长3.4%,同比增长15%以上。然而,越南大米平均出口价格仍低于其他国家有质量相同的大米价格。

阮文敦先生认为,大米出口价格随着大米质量上升而上升是容易理解的。然而,为了维持在各传统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并更好的进入欧盟高端市场,稻米产业需要确保统一品质,有效控制供应链和产品可追溯性。 除了大米之外,企业还需要研究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并为越南稻米产业树立起品牌。(完)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