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吸引外资猛增 投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

据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的消息,从年初至今,该市共吸引外资41.9亿美元,同比增长21.7%。
胡志明市吸引外资猛增 投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 ảnh 1资料图  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河内——据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的消息,从年初至今,该市共吸引外资41.9亿美元,同比增长21.7%。

胡志明市为816个外资项目签发投资许可证,协议资金达7.541亿美元,增资项目共197个,增资额为4.193亿美元。

新批和增资总额为1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另外,外国投资商出资、购买股份的次数为3147次,出资额达30.2亿美元。

有关投资领域,房地产领域吸引最多外资,投资项目33个,协议资金达2.505亿美元;科技领域的投资项目192个,协议资金总额达2.267亿美元;贸易领域的投资项目351个,协议资金1.415亿美元;仓储物流领域的投资项目41个,协议资金3610万美元;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项目106个,协议资金3410万美元;制造加工领域的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3320万美元。

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透露,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对胡志明市进行投资,其中,年初至今,英属维尔京群岛在胡志明市开展10个项目,协议资金1.791万美元,占协议资金总额的23.7%。其次是韩国(投资项目172个,协议资金1.614万美元,占协议资金总额的21.4%);日本(投资项目111个,协议资金1.391万美元,占协议资金总额的18.5%);新加坡(投资项目105个,协议资金1.181万美元,占协议资金总额的15.7%)。

胡志明市已颁布和开展多项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和政策,为企业对工业和辅助产业进行投资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该市还大力开展各项扶持政策,为胡志明市主要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协助企业继续开发和扩大市场等。(越通社—VNA)
越通社

更多

双方代表在签署仪式上合影。图自越通社

越南与新加坡合作推动电子商务与数字化出口

越南工贸部称,11月25日,越南电子商务与数字经济局与虾皮(Shopee)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虾皮总部共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此举有助于在于加强国家政策与企业能力和技术基础设施对接的基础上,促进国家贸易生态系统现代化建设。

太原省TNG服装公司员工正在缝制出口欧盟的服装。图自越通社

越南与EFTA自由贸易协定第18轮谈判在岘港市启动

据越南工贸部26日消息,越南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第18轮谈判于11月25日至28日在岘港市举行。越南谈判代表团由政府谈判代表团团长、工贸部副部长阮生日新率领。

2025年秋季经济论坛框架下,全球链上经济联盟(On-chain Economic Alliance)揭牌仪式。图自越通社

胡志明市与币安携手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在2025年秋季经济论坛框架内,胡志明市财政局与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Binance) 于25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共商推动胡志明市越南国际金融中心(VIFC–HCMC)的发展。

洪水对得乐省水产养殖网箱造成了严重破坏。图自越通社

国家银行扩大对受自然灾害影响客户的支持范围

11月25日下午,越南国家银行宣布,已发布第10328/NHNN-TD号公文,要求第8、9、10和11区的信贷机构和国家银行分行重点实施相关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克服2025年10月和11月第12号和第13号台风以及洪水造成的损失,落实政府总理关于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稳定民生。

内排工业园区的一家企业。图自《人民报》

支持中小企业 提升数字经济比重

数字经济正快速增长,助力越南首都河内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但要实现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RDP比重达30%的目标,该市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采取突破性措施。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高级对话。图自越通社

PPP高级对话:越南愿意推进带动性广的项目

为打造一个供国家管理机构、发展伙伴和私营投资者交换实践经验的对话平台,11月25日,越南财政部与亚洲开发银行及澳大利亚驻越南大使馆联合主办了题为“合作、创新、效率”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高级对话。

资料图。图自越通社

2025年越南出口促进论坛将于11月26日在河内举行

据越南工贸部贸易促进局消息,工贸部将于11月26日在河内举办以"走向世界——征服国际市场"为主题的2025年越南出口促进论坛。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是一项具有引导性作用的重要活动。

越南低排放绿色大米:越南稻米行业的绿色转型之旅

越南低排放绿色大米:越南稻米行业的绿色转型之旅

今年6月初,首票贴有“越南低排放绿色大米”商标的大米正式从芹苴港出口到日本——世界上要求最为苛刻的市场之一。这不仅是一项普通的出口活动,更是越南稻米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转折点——从传统生产向可持续、低排放、高附加值生产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