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政总理会见欧洲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

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2月18日下午在河内会见正在访越的欧洲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
范明政总理会见欧洲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 ảnh 1范明政总理会见欧洲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河内——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2月18日下午在河内会见正在访越的欧洲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

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陈红河、政府办公厅领导、欧盟常驻越南代表团团长乔治•阿利伯蒂(Giorgio Aliberti)会见时在座。

范明政强调,越南重视欧盟——越南对外政策中的最重要伙伴之一的作用;对越南与欧盟近期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表示高兴。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疫情的影响,但由于有效开展《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2021年双边贸易额达5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为保持欧盟作为越南主要经济和发展伙伴的地位做出贡献。

范明政建议,2022年双方加强代表团特别是高层代表团互访,恢复面对面的合作/对话机制;建议欧盟为越南商品进入欧洲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农产品和季节性水果;在越南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积极且进步的结果的基础上,欧盟积极考虑解除对越南水产品的非法、不报告、不管制(IUU)捕捞的黄牌警告;支持并促进欧盟各成员国完善批准《越南与欧盟投资保护协定》(EVIPA),使其早日生效。

范明政感谢欧盟及其成员国及时向越南援助新冠疫苗和医疗设备,让越南有效控制疫情,自信地重新开放,复苏并发展经济社会;建议欧盟及其成员国继续协助越南提高医疗卫生能力,发展制药业,并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物资以及COVID-19 的治疗药物等。

在讨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的承诺时,范明政表示,越南已将适应气候变化确定为重点和紧迫任务之一。越南一直积极主动地与国际社会一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 此外,本着不牺牲环境来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的精神,越南将尽快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框架。

范明政建议欧盟及其成员国、企业和欧洲金融机构在技术、人力资源、治理能力和资金方面支持越南,以履行其在减排、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和全球倡议;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与越南建立类似于欧盟和一些欧洲国家与南非签署的“公平能源转型伙伴”模式。

弗兰斯·蒂默曼斯强调,欧盟重视越南与欧盟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高度评价越南在COP26上所作出的坚定承诺和贡献;强调欧盟及其成员国愿意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越南并肩同行;愿意与越南分享经验,向越南提供技术援助和调动资源,加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帮助越南成功履行其在COP26上的承诺,支持越南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会上,范明政和弗兰斯·蒂默曼斯还讨论了国际和地区局势,其中包括以和平方式解决东海问题,尊重国际法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同意通过亚欧会议机制、东盟-欧盟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合作,以抓住合作机遇,解决共同挑战,特别是有关环境和气候变化、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卫生系统能力建设、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挑战。(完)
越通社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