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保存和复原传统价值的地方

河内越南民族学博物馆是展示和保存越南54个民族文化实物的地方,同时也是各民族资料和实物的研究、收藏、保存和复原之地。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保存和复原传统价值的地方 ảnh 1孩子们一起参加舞麟。图自互联网

越通社河内——河内越南民族学博物馆是展示和保存越南54个民族文化实物的地方,同时也是各民族资料和实物的研究、收藏、保存和复原之地。这里也经常举行文化展示、民间游戏演示等活动,以向国内外推介越南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价值。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设三大展区:铜鼓楼展区;室外的建筑展区和东南亚文化展区。作为主展区,铜鼓楼是展示、介绍越南54个民族习俗的空间。在这里,游客可通过图片、实物了解越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居住区特点。与此同时,展馆内还有图片和资料片,介绍各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及习俗,其日常生活的特点和创新。

此外,博物馆还设两个临时展区,随时可根据主题陈展。多年来,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与各手工行业艺人配合,维护和保存、发扬文化遗产价值。博物馆还经常创新设展,联系说服艺人参加,并为其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传统产品提供空间。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是家庭观众周末的好去处。在这儿,孩子们将获得非常有趣的体验,既可以参加舞麟、踩高跷等民间游戏又可以在著名艺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传统玩具。这是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教育的非常切实的方式。河内游客阮翠芳说:“来这里,孩子们都很开心,因为有很多游戏和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他们很活泼、开心,所以我也感到很幸福。这都是对孩子很有意义的活动,而大多是家里办不好的。”

阮翠芳女士的女儿高宝娟很兴奋地说:“妈妈经常带我来这里玩,我很高兴。我喜欢做纸花,很漂亮。我还可以亲手给面具涂色,非常有意思。”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保存和复原传统价值的地方 ảnh 2教孩子捏面塑。图自互联网

多年来,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与艺人们配合,保存和弘扬文化遗产价值。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减少了表演活动的举行;同时革新活动模式,鼓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指导孩子自己去玩。邀请著名艺人通过社交网给孩子们介绍、说明传统游戏和玩具,尤其是中秋节期间。这是既能介绍传统行业的维护、保留和弘扬过程又能推介艺人的有效方式。土偶制作艺人冯庭甲说:“今年越南民族学博物馆邀请我来推介民间土偶,我很高兴。我希望各级领导更加关心我家的土偶制作业和家乡、国家的其他手工业。因为这很有意义,教育孩子们做好人,为自己、家庭和社会而努力。”

在多年合作的民间艺人的参与下,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希望成为保留和复原越南传统游戏的地方之一,并将举行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关注,成为游客喜爱的目的地。(来源:《越南之声》)

越通社

更多

展览上展示的面具。图自越通社

越南面具亮相在印度举行的亚洲艺术展

主题为 “普拉提鲁帕:亚洲文化交流中的面具”展览7月12日至23日在印度新德里国家工艺博物馆举行。在展览上,公众有机会通过丰收节面具一窥越南民间文化的独特风貌。

2025年夏令营营员们参观龙屋港。图自越通社

2025年越南夏令营:海外越侨青年续写和平篇章

7月14日,2025年越南夏令营” 在胡志明市正式开营。夏令营开营第一天,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越侨青年代表参观了龙屋港——胡志明主席于1911年启程踏上寻找救国之路之地,在龙屋港为胡志明主席献花和上香。

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世界自然遗产——越南广治省的风芽-格邦国家公园扩园决定。图自越通社

世界自然遗产风芽-格邦国家公园扩园方案获批 拓展至老挝欣南诺国家公园

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世界自然遗产——越南广治省的风芽-格邦国家公园扩园决定,将其扩展至老挝甘蒙省的欣南诺国家公园。调整后的世界自然遗产名称为“风芽-格邦国家公园与欣南诺国家公园”。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决定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与地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重要标准通过的。

当地政府和农民推销农产品和水果。图自越南之声

逢快乡农民提高果树价值以增加收入

山罗省逢快乡以约 2300 公顷的李子种植面积闻名。此外,还种植多种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果树。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当地水果品质不断提高,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

“河内古街味道速写”项目的作品。图自thanhnien.vn

米其林推荐河内街头小吃 为街头美食发展带来新契机

米其林在越南的出现让河内平民餐馆,尤其是路边摊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从第一季(2023年)开始,一系列烤肉米线、河内粉和粉卷等餐馆就荣登米其林推荐榜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金烤肉米线、香莲烤肉米线、李国师 10 号河粉、八坛河粉、东盛鳗鱼粉丝等。

作家黎文操的漫画《蟋蟀骑士》问世仪式。《蟋蟀骑士》成为越南首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绘制插图的作品。图自hanoimoi.vn

越南艺术家应用人工智能为图像产业开辟新路径

人工智能(AI)正在为越南图像领域打开全新创作空间。从漫画、插画、动画电影到电子游戏,带有越南文化特色的项目正逐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优化制作流程、提升质量,并在叙事方式上实现突破。

安子竹林禅院位于广宁省安子名胜历史遗迹区的安子山上,是陈仁宗皇帝选择修行之地。该寺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刹,但随着岁月流逝,多数建筑已毁,仅留部分遗迹于地表。2002年,竹林禅院得以重建。图自越通社

越南安子-永严-昆山-劫泊遗迹群申遗成功

当地时间7月12日下午,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7届会议上,会议主席、保加利亚教授尼科莱·涅诺夫(Nikolay Nenov)正式宣布,将安子-永严-昆山-劫泊遗迹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正在向游客介绍。图自http://hcmcpv.org.vn

着力打造遗产品牌

遗产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但想要让公众知晓,充分发挥遗产自身价值,需要采用与时俱进、符合4.0时代趋势的宣传方式。

切实筹备纪念八月革命胜利80周年和9·2国庆节各项活动。图自Vietnam+

切实筹备纪念八月革命胜利80周年和9·2国庆节各项活动

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在纪念八月革命胜利80周年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庆(1945年9月2日-2025年9月2日)活动筹备计划中强调:制定纪念大会、阅兵和群众游行的组织方案,举办文艺演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宣传画创作比赛等将是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佛迹寺坐落于赛色塔县,其七层佛塔尤为引人注目,每一层都安置一尊安坐于莲台上的佛像,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图自越通社

佛迹寺:万象中心的越南灵魂

在老挝现代而热闹的首都万象,有一方宁静之地,悠扬的钟声自多年前便回荡于此,成为无数在异乡越南人熟悉的声音。这正是佛迹寺,一座承载着故乡灵气的古刹,是在“万象之国”老挝,越南人社群守护文化、心灵与深厚情谊的精神家园。

第4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图自越通社

第4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开幕

越通社驻法国记者报道,当地时间7月7日,第4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本届大会将审议30项申遗项目以及2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边界重大调整提案。

贯真寺夜游项目“镇武钟声”正在吸引广大公众的关注。(人民报)

激活遗产资源的动力源泉

河内是全国在挖掘遗产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领先地方。该市拥有丰富的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升龙皇城竖幡竿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法遗产领域合作的鲜活见证

在2022年设立升龙皇城推广空间的基础上,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近日更新并补充了以“古螺——传奇之地”为主题的展览内容,通过图片、视频、二维码互动展示等方式,生动再现古螺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包括节庆、饮食、风俗习惯,令观众耳目一新。

附图。图自越通社

越南12大文化产业展预计将于8月底开展

按计划,题为“创意与设计”的12大文化产业展将于2025年8月28日至9月5日在河内举行。这是在庆祝越南国庆80周年之际举办的越南经济社会成就展览框架内的一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