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齐心协力与主动适应”

第37届东盟峰会和相关会议从11月12日至15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结束后,东盟各国领导人发表了第37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
第37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齐心协力与主动适应” ảnh 1第3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开幕。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河内——第37届东盟峰会和相关会议从1112日至15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结束后,东盟各国领导人发表了第37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

东盟各国领导承诺继续努力促进东盟共同体建设,保障2025年东盟共同体愿景得到充分和有效实施,高度评价东盟为实现2020年提出各优先事项所作出的努力,旨在将“齐心协力与主动适应”这一主题进一步具体化,并实现东盟领导人有关齐心协力与主动适应的东盟共同体的愿景声明。

各国领导重申了巩固团结统一、维持东盟在开放、透明、包容性、基于法律等的地区结构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地区经济互联互通,增强东盟特色和东盟活动效率,提高东盟在迅速变化的地区与全球中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各国领导人再次强调维护和平、安全、中立与稳定的东南亚地区以及在遵守法律和外交进程、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的基础上促进地区和平价值的承诺,强调维护开放、透明、基于法律和包容性的地区结构的重要性,继续努力加强合作,有效处理非传统安全挑战。

各国领导强调尽管疫情造成的影响前所未有,但东盟仍维持稳定宏观经济,同时承诺努力减轻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继续促进地区复苏和提高竞争力。

各位领导强调急需促进合作,致力于人民和保障民生,强调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后果、促进经济复苏的努力。东盟同时继续努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劳务合作,废除童工劳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强调东盟文化特色等。

关于对外关系,东盟各国领导人欢迎各伙伴继续尊重东盟的核心作用,同时提出具体的承诺,促进东盟共同体建设进程,应对疫情和实现疫后复苏。

关于国际和地区问题,各国领导人承诺继续促进致力于和平、安全与稳定的地区合作,强调东盟继续彰显出其主动性、核心地位、韧性和适应能力。

各国领导者强调维护东海和平、稳定、安全以及航行和飞越自由与安全的重要性,对东海上最近局势深表关切,强调东海问题应通过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1982)解决,有关各方要保持克制,不采取军事化行动或使紧张局势扩大化的行为。

东盟各国领导欢迎东盟与中国的合作以及双方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进行《东海行为准则》(COC)谈判所作出的努力。各位领导强调应为COC谈判创造便利环境,强调树立信心和充分、有效落实《东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重要性。

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继续支持东盟的地位,促进若开邦返乡和可持续发展进程,高度评价东盟各成员国和若干伙伴在支持东盟各项活动。

各国领导强调继续维护有关各方之间的和平对话的重要性,旨在促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呼吁有关各方重回和平谈判桌上,开展合作,面向无核化的朝鲜半岛永久和平与稳定。

各国领导再次强调为解决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寻找全面、公平与可持续的措施的必要性,呼吁各方重启和平谈判。(完)

越通社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