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省各民族同胞致力于守护土锦编织手工艺

奠边省是19个兄弟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风貌,其中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奠边的各族同胞来说,土锦编织业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需要世代传承的文化象征。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正受到社区的共同努力,以保存民族的本色与灵魂。

对于老族同胞来说,土锦编织业主要在农闲时节进行,在繁忙的农事之后,妇女们便坐在织机前,用灵巧而细致的双手,一道道工序精心完成:从种棉、用天然原料染靛,到织布,最终编织出色彩斑斓的锦缎,上面饰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图案与花纹,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奠边省诺南乡纳桑村村民亮氏云:“布料织好以后,我会用来做很多东西,入老族妇女的裙子、围巾、上衣、“标”头巾,全都要用靛蓝染色。在我们社区都是母亲传承给下一代的,所以现在我也继续把这门手艺传给孩子们,让她们继续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价值。”

对于哈尼族来说,服饰是高原少数民族中最精致的一类。一套完整的哈尼族妇女服装包括上衣、头饰、胸兜、腰带等,不仅仅是日常穿着,更是一件件凝聚了心血的刺绣与编织艺术品,展现了母辈们的巧手与细致。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生活的故事、信仰的印记,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奠边省辛投乡乡民婆咪女:“我们服饰上的图案花纹象征着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哈尼族的服饰颜色更加鲜艳。在其他地方,比如莱州省的黑哈尼族,服饰主要是以蓝色和黑色为主的,而我们的服饰则更加多彩、更加绚丽。”

面对传统手工艺逐渐被失传的风险,许多拥有多年编织经验的人们已经和正在将技艺传授给子孙,希望不仅能把民族传统作为一种文化保留下来,还能将其发展成为具有特色、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奠边省诺南乡纳桑村村民黄燕薇:“老族的服饰非常漂亮,色彩丰富。我们年轻一代也正在努力继承编织技艺。像我在家时,也由母亲教我如何织出漂亮的裙子。将来我也会继续把这门技艺传给下一代,让下一代老族人不断发扬民族传统。”

奠边省辛投乡党委常务副书记婆咪礼:“在这段时间里,乡党委和政府与姐妹们,特别是那些年长、有经验的人一直在教导年轻一代,以避免民族手工技艺失传危机。懂得裁缝和缝制的妇女们将把这门技艺一代代地传下去,让哈尼族的民族文化能够与世长存。”

目前,奠边省的老族、哈尼族和花蒙族的服饰编织与刺绣技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民间智慧特殊价值的肯定,也是奠边省各民族在保护与弘扬自身文化、历史与艺术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完)

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