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简讯2011.10.1

10月1日上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和河内市第一选举区国会代表一同接触河内市还剑、西湖等郡的广大选民,目的是在第13届国会代表第二次会议召开之前征求选民意见。
国内新闻:

·10月1日上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和河内市第一选举区国会代表一同接触河内市还剑、西湖等郡的广大选民,目的是在第13届国会代表第二次会议召开之前征求选民意见。

·9月30日,正在荷兰访问的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分别会见了荷兰王储和鹿特丹港市市长。

·10月1日,越南自然与环境保护协会举行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和越南的应对措施”研讨会。

·9月30日,人民援助协调委员会主任敦俊峰代表越南友谊组织联合会代表团向瑞士驻越南 Helvetas S wiss Intercooperation 组织原首席代表 Daniel Valenghi 授予“各民族和平友好”纪念章。

·9月30日,在越南第十三届国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就继续革新、提高国会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发表意见。

·值迈克尔·奇卢弗雅·萨塔( Michael Chilufya Sata )担任赞比亚共和国总统之际,国家主席张晋创于9月30日向 迈克尔·奇卢弗雅·萨塔总统致贺电。

·值塞浦路斯共和国国庆节之际,9月30日,国家主席张晋创向迪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亚斯( Dimitris Christofias )总统致贺电。当天,外交部部长范平明向塞浦路斯外交部长埃拉杜·伽扎顾·马古利斯女士( Erato Kozakou Marcoullis )致贺电。

·值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成立51周年(1960.10.1—2011.10.1)之际,9月30日,国家主席张晋创向尼日利亚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Goodluck Jonathan)致贺电。当天,外交部长范平明向尼日利亚外交部长奥卢本加·阿希鲁(Olugbenga Ashiru)致贺电。

·值博茨瓦纳共和国国庆45周年(1966.9.30—2011.9.30)之际,9月30日,张晋创主席向博茨瓦纳共和国总统塞雷茨·卡马·伊恩·卡马 (Secretse Khama Ian Khama) 致贺电。同一天,外交部长范平明向 博茨瓦纳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部长 潘杜·斯凯莱马尼 (Phandu Tombola Chaka Skelemani) 致贺电。

·越通社驻东京记者报道,9月30日,越南参加在东京举行的2011年世界旅行博览会(JATA World Travel Fair 2011)。

·9月30日,菲律宾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奥班将军和菲律宾高级军事代表团离开河内,圆满结束对越南进行的正式访问。

国际新闻:

·越通社驻法国记者报道,题为“印度支那激情”(Passion Indochine)的越老柬文化旅游节于9月30日在法国巴黎花公园举行。

·10月1日,尼格(Nalgae)台风登陆菲律宾北部吕宋岛。这是本周登陆菲律宾的第二场台风。

·越通社驻北京记者报道,9月30日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2周年纪念典礼。(完)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