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日经济互补性较强 合作潜力巨大

随着政治互信的增进,促进经济互联互通是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与越南高级代表团从2015年9月15日至18日访日之旅的核心内容。在《越日关系联合愿景声明》中,双方明确了经济互联互通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战略衔接、生产能力匹配及人力资源对接。
越日经济互补性较强 合作潜力巨大 ảnh 1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与日本众议院议长大岛理森。(图片来源:越通社)

随着政治互信的增进,促进经济互联互通是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与越南高级代表团从2015年9月15日至18日访日之旅的核心内容。在《越日关系联合愿景声明》中,双方明确了经济互联互通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战略衔接、生产能力匹配及人力资源对接。

从制定发展战略开始

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收入超过3.3万美元;而越南是发展中国家,刚刚列入中等收入首屏国家名录。然而,越日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各自国家的发展将为对方国家的发展提供便利。

日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先进的技术,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越南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市场潜力巨大。加工制造业、建筑、能源等日本拥有优势的工业产业对越南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经团联副会长仁荻田(Hitoshi Ogita)强调,越南拥有9000万人口,是富有吸引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是进军正在蓬勃发展的东盟市场的重要门口。此外,越南是日本企业制定其2015年底面向东盟共同体供应链中发展战略的战略之地。

越共中央经济部部长王廷惠指出,越日经济互补性较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可以促进经济互联互通。

对每个领域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越南交通运输部长丁罗升认为,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联互通是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互联互通体现在空运、海运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协调,进而让两国走得更近。

日方对越南北—南高速铁路、龙城国际航空港、在河内与胡志明市的城市交通建设项目等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非常关注。这均是大型项目,竣工投运之后将有助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乃至越南基础设施面貌,一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等。

在农业方面,从2015年9月17日起,日方准许越南芒果进军日本市场;越南为日本苹果开放市场。在两国刚签署的10项合作文件中,日本首相安倍普三(Shinzo Abe)特别强调了越日农业合作中长期愿景备忘录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科学技术转让,人力资源培训以及鼓励日方企业加大对越南农业领域投资力度等方式优化农产品价值链。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长高德发强调,目前,双方正展开此方面的多个项目,今后将继续展开其他一系列项目。其中,日方将协助投资展开槟椥省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在庆和省建设渔业后勤服务中心等。

实际表明,越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许多成就。在越日关系联合愿景声明以及所签署的各项合作项目和计划的基础上,今后两国经贸、投资关系一定迈出突破性步伐,为全面促进和进一步深化“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广泛战略伙伴关系”做出贡献,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阴的名言,意思是“精诚合作,必有成果”。(完)

越通社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