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第30届外交会议:坚决捍卫国家边界和领土主权

越南第30届外交会议于2018年8月13日至17日在河内举行。值此机会,越共中央委员、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黎怀忠发表了题为“坚决捍卫国家边界和领土主权”的文章。
越南第30届外交会议:坚决捍卫国家边界和领土主权 ảnh 1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黎怀忠  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河内——越南第30届外交会议于2018年8月13日至17日在河内举行。值此机会,越共中央委员、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黎怀忠发表了题为“坚决捍卫国家边界和领土主权”的文章。

黎怀忠在文章中强调,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维护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其是越南一贯的长期战略,同时也是越南外交政策重中之重。

越南陆地边界线长达5000公里,北部与中国接壤,西部和西部以南分别与老挝和柬埔寨接壤,边界线经过越南25个边境省份和周边各国的21个省份。越南共有28个沿海省份,海岸线全长约3260公里,约有3000多个沿海岛屿和黄沙、长沙两个群岛。

近年来,越南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与邻国的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同时与有关各方配合有效管理边界线和国家界碑,确保边境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越南与中国的陆地边境管理工作被两国高层领导视为整个越中关系的亮点。与此同时,越南与老挝已成功地完成了边境界碑增密加固及改造工作,同时签署和实施了两项关于边界的新法律文件。此外,越南与柬埔寨的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也发生了积极变化,越柬两国高层领导同意将签署关于公认两国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已完成84%的两份法律文件。上述的成果使越南与邻邦各国的边界线具有较高的国际法律价值。

自2016年以来,虽然东海局势并未发生严重事件,但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复杂形势,其潜在不少威胁和难以预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越南坚决坚持斗争,保护对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的主权,牢牢捍卫在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基础上建立的海域和大陆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越南已经同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等有关国家维持和促进关于海上问题的许多谈判机制。与此同时,与东盟各国和中国促进有效充分开展《东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和通过《东海行为准则》(COC)的框架。目前,有关各方正在讨论和建立COC的内容。

关于今后的形势问题,黎怀忠认为,边界和领土问题将继续复杂并面临许多挑战。越南需要继续努力管理边界线和界碑工作,加强与邻国的合作,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边界线,为推动国家和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对于海上问题,越南继续奉行坚决保护根据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的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这一主张,继续发挥越南在各论坛的作用,努力与有关各方在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越通社—VNA)
越通社

更多

越共中央委员、国会国防安全与对外委员会主任黎晋进和越南代表团出席会议。图自越通社

越南积极参与各国议会联盟第151届大会各项活动

据越通社驻日内瓦记者报道,在越南国会2025年外交计划框架下,由越共中央委员、国会国防安全与对外委员会主任黎晋进率领的越南国会代表团已出席于10月19日至23日在瑞士举行的各国议会联盟第151届大会(IPU-151)及相关会议。

资料图。图自互联网

《河内公约》:数字世界的“盾牌”

在网络犯罪日益蔓延,互联网、人工智能(AI)、区块链及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在网络犯罪防控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需求愈发迫切。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又称《河内公约》)的诞生,正是为回应这一现实需要,旨在为全球数字安全合作建立共同的法律框架。

越南国家主席梁强主持《河内公约》开放签署仪式筹备工作部署会议。图自越通社

《河内公约》:瑞士专家高度评价越南的主动性和发展潜力

即将在河内举行的《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河内公约》)开放签署仪式以“打击网络犯罪——共担责任——面向未来”为主题。该活动不仅标志着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体现了越南多边外交的特殊影响力,因为这是越南境内首次有一个地名与联合国公约直接关联。

资料图。图自越通社

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更好地保护存款人权益

按照越南第十五届国会第十次会议议程,10月23日上午,国会将在大会堂召开全体会议,听取有关《破产法(修订案)》和《存款保险法(修订案)》两项法案的呈文与审查报告。随后,国会将对这两项法案进行分组讨论。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主任Xiaohong Li接受越通社记者的采访。图自越通社

河内公约:充分彰显“行动中的多边主义”精神

主题为“打击网络犯罪——共担责任——面向未来”的《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又称《河内公约》)开放签署仪式将于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在河内举行。趁此机会,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主任Xiaohong Li就该活动的意义与重要性接受了越通社驻纽约记者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