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东海国际学术研讨会:致力于促进地区安全与发展的合作

11月8日在岘港市,越南外交学院、东海研究互助基金会、越南律师协会联合举行题为“致力于促进地区安全与发展合作”的第十次东海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于国际和国内的专家、研究人员和外交官等出席了该研讨会。
第十次东海国际学术研讨会:致力于促进地区安全与发展的合作 ảnh 1研讨会场景。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河内——11月8日在岘港市,越南外交学院、东海研究互助基金会、越南律师协会联合举行题为“致力于促进地区安全与发展合作”的第十次东海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于国际和国内的专家、研究人员和外交官等出席了该研讨会。

该研讨会共设8场讨论会,围绕着“东海——印度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中心”;“东海焦点——十年回顾”;“各方的立场和主权诉求:延伸和调整”;“各大国:干预还是不干预?”;“东海的力量建设:建立互信、预防性外交和解决争端”;“引发东海不确定性的新因素”;“东海秩序和东海的不稳定性:回顾过去 定型未来”等主题内容。

越南外交学院院长阮武松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十年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互联互通进程不断推进。位于亚欧从陆地到大洋的中转点、太平洋和印度洋断层汇合处的东海被视为地区巨大变化的起点。在此背景下,在第一场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将从印度洋、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布局评价东海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重要性。该场讨论会探讨了东海形势和印度洋、太平洋和华东海形势以及整个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
第十次东海国际学术研讨会:致力于促进地区安全与发展的合作 ảnh 2与会代表。图自越通社

第二场讨论会主持人——英国皇家战略研究院研究人员CleoPaskal 表示,第二场讨论会将深入分析现在的东海和十年前的东海,从而突出东海原状和东海现状,各国政府的评价以及有关各方的联系。本次讨论会深入探讨了同一个故事在各国历史记载方面的不同,从而确定思维、认识和解释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曲解事实的因素等,从而找出使思维和实践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

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法中心政策与海洋法计划经理Robert Beckman 强调,第三场讨论会对十年来各方的立场和诉求进行总结。各演讲者深入分析了各方的正式宣言和立法文件,从而确定具有继承性的内容以及海洋法的采用和解释。通常情况下,各主权声索方对菲律宾诉中国仲裁案的回应十分重要,因为其反映了法律程序对有关各方发生了如何的影响。

美国外交部东亚太平洋事务法律顾问助理Robert Harris表示,在第六场讨论会中,与会代表共同商讨了关于树立信心、预防性外交和解决东海争端的努力。在就共同框架达成一致之后,东盟和中国从2018年开始就具有约束力的一套准则进行谈判。双方开通了热线电话,共同磋商处理突发事件,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海岸警卫队等。东海争端部分有关方面还进行了共同开发和海上划界谈判。与会代表对最重要的机制作出评价,同时就该进程的展望进行了探讨。

在各场讨论会中,专家和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东海地区相关战略规划和未来趋势,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面向创建一个旨在保障安全和蓬勃发展的地区环境。

该研讨会将于11月9日结束。(越通社——VNA)
越通社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