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答之火永存不灭

70年来,7•27荣军烈士日一向是越南民族的重大节日,是我们对为国家独立、和平及统一事业而付出牺牲和鲜血与力量的各位英雄烈士、伤残军人、越南英雄母亲及优抚家庭表达深刻感恩之心的机会。
知恩报答之火永存不灭 ảnh 1为各位英雄烈士烧香。(图片来源:越南人民报)

越通社河内——70年来,7•27荣军烈士日一向是越南民族的重大节日,是我们对为国家独立、和平及统一事业而付出牺牲和鲜血与力量的各位英雄烈士、伤残军人、越南英雄母亲及优抚家庭表达深刻感恩之心的机会。这一美好传统是已经和正在被越南历代人民继承和弘扬的“饮水思源”、“吃果子不忘种树人”道理的象征。

胡志明主席于1947年6月下指示将年中的一日选为“荣军日”,让越南人民有机会对伤残军人、烈士家属及对国家有功者表达孝义与爱戴之心。落实他老人家的指示,中央、地区及太原省各机关代表在太原省大慈县富明乡召开筹备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将每年7月27日定为“全国荣军日”(1955年改为荣军烈士日),并于1947年首次举行纪念典礼。胡伯伯在恰逢首次举行纪念典礼之际写的信中重申:“荣军是为捍卫祖国、保护同胞而牺牲自己的家庭、牺牲自己的鲜血的人。他们为祖国、同胞的利益而承受体弱多病与瘫痪之困。因此,祖国、同胞要感恩、要帮助那些英勇子女。”

[越南伤残军人与烈士日纪念活动在老挝举行]

胡志明主席生平时每年7月份致信慰问、动员各位荣军、烈士家属。他老人家一向在开展荣军烈士工作中积极率先。胡伯伯在这一日子里的慰问品一般是衣服、毛巾、布料、药品、被子等必需品以及将储存工资存入全国荣军基金。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既务实又发起形式丰富、吸引众多各阶层人民参与的广大社会运动。

对胡志明主席而言,对革命有功者的知恩报答活动不仅是政治任务还是运动,而且还体现出每个越南人的品质,越南民族的美好道理。他老人家在自己的遗嘱中不忘嘱咐:“对于勇敢付出自己的一部分鲜血的人(干部、士兵、民兵、游击、先锋青年等),党、政府及同胞必须要想方设法协助他们拥有稳定的住宿之地,同时要开办适合每个人的职业培训班,让他们能够逐渐自力更生。对于各位烈士,每个地方(城市、乡村)应兴建花园和纪念碑,记载各位烈士的英勇牺牲,为我国历代人民提供爱国精神的教育。对于缺乏劳动力且贫困的荣军与烈士父母和妻儿,地方政府(若在农村则是乡政府和农业合作社)要帮助他们提供适合的工作,决不让他们挨冷受饿。”

70年来,胡志明主席有关荣军烈士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已获得越南党、国家的关注继承、发扬及将之细化为法律政策、计划及运动,旨在协助革命有功者并对其表达感恩之心。荣军、烈士及革命有功者工作取得了巨大且重要的成就。革命有功者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迄今,革命有功者家庭的97%有着相当于或者高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各项“知恩报答”活动不断得到社会化并深入发展。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2017年7月19日签发中央书记处有关继续加强党对革命有功者工作的领导的第14-CT/TW号指示,其包括八大核心任务。这是党、国家的政治任务,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旨在继续点燃知恩报答之火,对为祖国独立事业付出巨大贡献的人表达感恩之心。(来源:《人民报网》)
越通社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