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静省工地脚手架坍塌事故:阮晋勇总理要求加快抢险救援进度

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已发布第417号通知,指导展开越南河静省台塑项目工地脚手架坍塌事故抢险搜救工作。
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已发布第417号通知,指导展开越南河静省台塑项目工地脚手架坍塌事故抢险搜救工作。通知的内容如下:

2015年3月25日晚,在越南河静省奇英县永昂经济区的山阳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场地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造成1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多人被困,政府总理为此向受难者家属致以诚挚的慰问。

政府总理要求河静省人民委员会集中做好救援工作,动员必要的力量和工具尽快搜救废墟中的被困人员。对受伤者提供及时治疗和慰问,同有关各地方政府配合为丧命者举行葬礼等。

越南国家搜寻救难委员会和国防部、公安部、卫生部、工商部等部门在其任务和权限范围内同河静省人民委员会联合指导抢险搜救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当地安全秩序。

此前,获悉河静省台塑项目工地脚手架坍塌事故后,越南政府副总理黄忠海已到达现场,直接指导搜救工作。

越南建设部长郑廷勇和国家鉴定局工作组26日上午已赶赴永昂经济区,同有关机关配合解决上述严重工伤事故。当天上午,郑廷勇部长还下发了文件,要求河静省人民委员会立即成立跨部门联合调查组,查明工地脚手架坍塌的原因,同时对台塑河静钢铁兴业责任有限公司正在永昂经济区展开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和劳动安全管理等工作进行检查,若发现不安全现象立即停止施工。(越通社-VNA)

更多

部队官兵帮助学校进行灾后清理。图自越通社

庆和省超过720所学校洪灾后迎接学生返校

11月15日至21日的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给庆和省造成了严重损失,教育培训领域也受到影响。截止11月25日上午,全省796所教育机构中有726所恢复正常教学,另有70所学校继续停课以进行灾后清理和修复,包括24所幼儿园、22所小学、15所初中、7所高中和2所中等职业学校。

胡志明市青年文化屋成为救灾物资接收点。图自越通社

胡志明市募集近2450亿越盾支援灾区群众

据胡志明市越南祖国阵线委员会24日晚间消息,截至目前,该市救灾动员委员会接收来自本市各机关、单位、企业和民众捐赠的近2450亿越盾现金及价值超过1360亿越盾的物资,用于支持受灾群众。

公安力量向庆和省博爱西乡的洪水灾区居民运送救援物资。图自越通社

📝时评: 防灾还是成为“人祸”的距离往往只在鼠标轻点之间

越通社河内 ——民族情感与同胞之义可以有许多表达方式。正如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所呼吁的:“每一份爱心、每一次分享,无论多么微小,都弥足珍贵;每一笔捐助,无论金额大小,都是帮助同胞在洪灾后重新站起来的信心、动力与支撑。”

途经得乐省的一段铁路被洪水冲毁。图自越通社

越南铁路部门继续停运11月25日至27日部分列车

受中部以南地区(谣池—芽庄区段)洪涝灾害影响,越南铁路运输股份公司发布通报,从即日起至11月27日继续停运部分客运和货运列车,同时缩短途经谣池至芽庄区段的客运列车运行区间。

出席会议的越南代表团。图自越通社

越南退伍军人企业模式在地区广受关注

据越通社驻雅加达记者报道,第二届东盟退伍军人联合会企业论坛(VECONAC)于11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吸引地区内多国代表出席。从事水产品、农产品、设计、建筑等领域的15家越南企业参加了论坛。

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向洪水灾民伸出援手。图自西贡解放报

Vingroup 再拨5000亿越盾支援越南中部救灾重建

面对中部各省因持续暴雨洪灾遭受的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Vingroup 集团已紧急致函政府总理、各位副总理及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表示将追加 5000 亿越盾用于抢险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欧盟救援物资。图自越通社

越南接收欧盟的救援物资

11月24日上午,越南农业与环境部堤防与防灾管理局接收了从卢森堡运抵河内内排国际机场的欧盟救援物资。

越通社社长武越庄参加活动。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发起为受洪涝灾害影响民众捐款活动

发扬团结精神,响应“全民支援中部与西原地区同胞克服洪涝后果”的号召,11月24日上午,越通社在河内李常杰街5号国家通讯中心举行“支持同胞克服洪涝灾害影响”启动仪式。

众多个人、家庭、企业和机关单位主动将物资运送到救援接收点。图自越通社

首都与全国同心协力 共助中部灾民渡过难关

近日,河内市多个救援物资接收点持续收到社会各界为帮助中部地区同胞克服暴雨洪灾影响而捐赠的大量款项与物资。在首都各级政府、团体组织及民众的积极响应下,各项援助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