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亚洲人对中国“领土贪求”深表担忧

《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7月22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对东海近期情况作出评论。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7月21日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东海和东中国海的主权声索使中国与邻国的紧张局势升级。
《越南人民军》报报道,《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7月22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对东海近期情况作出评论,其中已用“惨祸”一词来描写中国在东海的行为。该文章评论称,和平谈判总比单方面行为好。近年来,中国在东海和东中国海上日益升级的军事扩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引起了地区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7月21日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东海和东中国海的主权声索使中国与邻国的紧张局势升级。中国日益强硬的外交政策以及其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令亚洲其他国家感到担忧。克林顿先生强调说,“中国人认为应通过所谓“双边谈判”解决争端,但其他更小的邻国却认为他们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时将不会享有平等的地位。

C.Richards作者在《外交官》(Diplomat)杂志上认为,目前,虽然中国“暂时退一步”,但中国很有可能企图开展一个“长期游戏”。

C.Richards先生指出,中国想要证明“该国能够完成自己所提出的目标,而不顾地区各国的反对及几乎每天都发生的对峙”。美国缅因(Maine)大学吴永龙教授在接受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记者采访时也持同样观点,即虽然中国撤离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但是中国独占东海的贪求是不会改变的。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刊登文章评论称,之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于2005年曾表示希望,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国家”,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推进全球经济融入及为和平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然而,中国近期的单方面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该国承诺建设“和平崛起”国家形象的质疑。

中国违反国际法的不法行为使其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援引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次考察结果显示,大多数亚洲人对中国“领土贪求”深表关切,并担心中国将地区推向战争边缘。(越通社-VNA)

读者可登录越通社网站http://vnanet.vn获取更多信息。

更多

越共中央委员、政府副总理梅文政9月16日在中国南宁会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韩正。图自越通社

越中关系进入日益有效务实的新发展阶段

越通社驻华记者报道,在出席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CAEXPO)暨2025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CABIS)框架,越共中央委员、政府副总理梅文政9月16日在中国南宁会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韩正。

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思维。图自越通社

第70号决议: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思维

9月16日上午,中央政策与战略委员会主任阮青毅就政治局于2025年8月20日颁发关于《越南国家能源安全战略2030年的目标和2045年的愿景》的第70-NQ/TW号决议作了专题报告。

越南公安部长梁三光大将与俄罗斯联邦总统助理、国家海事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图自越通社

进一步巩固越俄安全领域合作

9月16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公安部长梁三光大将在河内会见了俄罗斯联邦总统助理、国家海事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帕特鲁舍夫。

第59号决议:融入国际体系助推越南迈入新时代

第59号决议:融入国际体系助推越南迈入新时代

9月16日上午,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越南外交部代部长黎怀忠在全国贯彻落实越共中央政治局各项决议的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指出,第59号决议的出台是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越南融入国际体系的历史性转折点,确立了融入国际体系是越南坚定迈入新时代的战略动力。

越南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阮辉进出席东盟检察长会议。图自保护法律报

越南积极同东盟携手打击跨境犯罪

9月15日,越南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阮辉进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与印度尼西亚、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9个东盟成员国的总检察长共同签署联合声明,推动在打击跨境犯罪方面的合作。

越马旅游推介活动在胡志明市举行。(图片来源: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

培育和维护越马友谊

越南和马来西亚都是东南亚国家,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始于数个世纪前。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克服了地区风风雨雨的种种困难,成为两国共同的骄傲,为两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出席会议并发表指导性讲话。图自越通社

越共中央总书记: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议,将为实现发展突破注入新的强劲推动力

在会议上发言时,苏林总书记明确指出,第59号决议及第70、71、72号三项决议贯穿始终的精神是:从“颁布方针”迅速转化为“执行管理”,以人民和企业为中心,以实际成效为衡量标准。各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责任将决议内容转化为日常工作、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资源、期限、可量化指标,并进行监督与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