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反映国家对领土主权认识的工具

1909年之前,由中国人绘制的古地图都显示中国领土最南端是海南岛。

对每一个国家,地图是体现对自己领土主权范围认识的特殊语言和工具。1909年之前,由中国人绘制的古地图都显示中国领土最南端是海南岛。与此同时,从17世纪,越南各张地图和欧洲航海地图都显示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是归属越南主权的。

据越南历史学家杨中国,中国近代时期最古老的1904年出版的《皇朝直省地舆全图》反映了中国在清朝时期对领土主权的认识。其表明,至20世纪初,中国封建政权没有计划在越南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确定主权。他说:“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证据,补充了证明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主权的历史证据。”

实际上,从1909年和1935年起,中国分别对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提出主权要求,而越南很早(从17世纪)就拥有证明越南在东海主权的证据。据越南东海研究家阮红滔,越南所收集的证据较为丰富。这些证据在由国史馆编撰并阮朝时期印刷发行的正史中都有记载,如1848年的《大南实录正编》,1848—1951年的《钦定大南会典事例》,1865—1882年的《大南一统志》,1821年的《历朝宪章类志》,1833年的《皇越地舆志》和1876年的《越史纲鉴考略》等。

由杜伯(字公道)于1630—1653年期间编撰的《天南四志路图书全集》是最早记载东海各岛屿相关资料的作品。这些资料包括从15 世纪的各张《安南地图》,其中有绘制东海上归属广义府的黄沙(Paracels)和长沙(Spratleys)两个群岛的地图。明命皇帝时期,1834年绘制的《大南一统全图》中明确显示了黄沙和万里长沙。

据越南历史学家杨中国,越南地理位置位于连接中华和印度文明的枢纽,处在世界航海命脉,因此除了根据越南和中国的各章地图外,还要根据世界航海强国有关上述内容的地图。

上述观点得到了越南岘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德英山博士的认同。陈德英山博士是刚完成越南对黄沙岛县资料研究课题的。他表示:不仅越南和中国的古地图,而西方许多古地图均强调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归属越南主权。

越南研究小组最大成功之一是搜集了56张历经3个多世纪的西方古地图。这些地图很早就被绘制了,如1560 年的Livro da Marinharia FM Pinnto,由Gerard Mercator(1515—1594年)于16世纪下半叶绘制的地图和19世纪末绘制的一些地图,如由Stielers Handatla于1819绘制的地图等等。特别是由吉恩·路易斯·塔贝尔德教主(Jean Louis Taber)于1838年绘制并使用汉语、国语(越南语)以及拉丁语等三种语言来注释的《安南大国画图》中写着Paracel Seu黄沙(意味着Paracel或黄沙),其肯定了越南主权。这表明从16世纪,许多西方人已知道黄沙群岛海域并把其视为越南领土的一部分。

陈德英山说:“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拥有主权这一真理已被西方航海家和地理家标志在他们地理和航海地图上。因此,这些地图就是宝贵资料,有助于肯定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不可争议的主权。”(越通社) 

更多

范明政总理与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出席越南与南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图自越通社

越南坚定支持非洲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南非媒体认为,范明政总理此访以及与南非达成的协议延续了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近期对越南国事访问的结果,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并在农业、可再生能源、数字化转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阮文锋代表首都党委、政府和人民,分别向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三省各移交100亿越盾援助款项。图自laodongthudo.vn

河内市向得乐省、林同省与庆和省提供300亿越盾救灾援助

为响应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号召,践行“河内为全国、与全国同行”的精神,河内市于11月24日下午在国会大厦举行援助资金交接仪式,向近期遭受持续暴雨和洪灾严重影响的得乐省、林同省和庆和省提供总额300亿越盾的救灾资金。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潘英山发表讲话。图自越通社

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开幕

11月24日上午,由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越中人民论坛在河内开幕。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弘扬多元文化 深化越美友谊

11月23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美国驻越南外交使团及河内市人民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越南—美国友好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纪念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95—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得乐省公安力量为深度受淹地区群众运送食品。图自越通社

📝时评:越南两级地方政府抗灾实践 有力回击不实言论

2025年10月和11月,越南南部与中部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灾,这对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两级地方政府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灾害,许多省、市和基层都证明了“四个就地”方针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