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有记载:黄沙群岛是属于越南的

中国史书有记载:黄沙群岛是属于越南的

越南军队报新闻网近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史书有记载黄沙群岛属于越南。
越南军队报新闻网近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史书有记载黄沙群岛属于越南。

文章写道:上述这一内容可以追溯到中国清朝时期,释大汕于1696年撰写的《海外纪事》第三卷中有这样记载:越南阮主(Chúa Nguyễn) 已经对万里长沙(即黄沙群岛)行使主权。中国史书原文如下:

“蓋洋海中橫亘沙磧,起東北直抵西南,高者璧立海上,低或水平,沙面粗硬如鐵,船一觸即成虀粉。闊百許里,長無算,名萬里長沙。渺無草木人煙,一失風水漂至,縱不破壞,人無水米,亦成餒鬼矣。去大越七更路,七更路七百里也。先國王時,歲差澱舍往拾壞船金銀器物云。秋風潮涸,水盡東洄,一浪所湧,即成百里,風力不勁,便有長沙之憂”。(《四库全书》中的《海外纪事》,卷三,24页)。

此外,1909年前由中国出版发行的古地图都证明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不曾属于中国。因为这些地图中都没有标明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或中国所谓西沙和南沙的位置。所有中国古地图均标明海南岛是中国领土的南端。有关方面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时期1461年出版的大明一统志。

然而,中国方面所提供的所谓“证据”却都是有关海外的记载,如南宋1225年赵汝适著的诸蕃志指出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在藩国,即国外,并非中国。此外,三国吴万震撰的南州异物志,宋代的诸蕃图却记载中国与别国的交界位于交趾洋,即越南今日的北部湾,而北部湾却与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遥遥相隔。因此,以上诸多资料已经间接地证明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不曾属于中国,而属于中国所提到的藩国或交州、南州(即越南)。

中国1974年采取武力手段侵占越南黄沙群岛之后,对黄沙群岛进行考古工作,中国方面称发现了岛上许多古文物如古铜钱,陶瓷等,不过这些古物都不能用来证明中国对黄沙群岛的主权。这样的逻辑行不通。因为,越南曾在安江省Óc Eo发现古罗马硬币,这不能证明Óc Eo是古罗马的。中国考古学家还发现14座古寺庙,其中富林岛(中国称永兴岛)上有一座叫“黄沙寺”。

事实上,“黄沙寺”是越南历代王朝对黄沙群岛行使主权时所修建的寺庙。1909年,广东政权自以为Paracels是无主之地(其实越南是它的主人),开始学着西方的占有方式,派遣战舰赴黄沙放射21发炮弹,之后插上国旗并宣示对黄沙群岛的主权。这也不能说是证明黄沙群岛属于中国的证据。

大量的史料已经证明Paracels即黄沙群岛(中国称西沙群岛)1909年以前不曾属于中国,而属于越南。

——历史实际表明,中国从1956年就开始侵占越南黄沙群岛东部诸岛,到1974年中国动用武力侵占当时由越南西贡政权管辖的越南黄沙群岛剩下西部诸岛。1988年3月14日,中国继续动用武力侵占越南长沙群岛的部分岛礁。

中国作为东海沿海国家已随意划出了模糊的、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侵犯邻国海域的海上疆域主张线,试图在邻国海域里制造所谓“争议区”,进而要求邻国在他们自己国家的大陆架海域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越南有充分历史证据和法律依据,证明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拥有主权。早在17世纪,越南历代封建王朝已持续地、和平地对黄沙和长沙两个群岛行使实际主权。(越通社-VNA)

更多

研讨会现场。图自越通社

东海问题国家研讨会聚焦科技合作议题

在第十七届东海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越南外交学院11月5日在岘港市同越南海岛局、农业与环境部、岘港市外务局及岘港市人民委员会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科技合作: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2025年东海问题国家研讨会。

坚海特区区委副书记段红唯。图自越通社

对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建言:期待对特区出台具有特殊性的机制和政策

对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提出意见时,安江省坚海特区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表示,提交越共十四大的政治报告草案充分体现了发展思维上的创新与突破、战略眼光以及建设一个富强、繁荣、幸福国家的宏伟愿景。通过此举,干部、党员和人民积极为党的路线方针建言献策,聚焦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并紧密结合地方与国家的发展事业。

林同省代表郑氏秀英发表意见。图自越通社

对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建言:文件草案体现发展思维的飞跃

提交越共十四大的各项文件草案正受到专家、学者、管理者以及国会代表的许多反馈意见。各方一致认为,越共十四大的主题体现了战略格局,同时深刻贯彻了民族自立、民族自强的精神,并紧密结合了1.06亿越南人民的意志与智慧。

宁平省南华闾坊党委副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文强。图自越通社

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意见征询:希望越南文化与人民的传统将继续得到培育和加深

近期,宁平省认真、科学地组织了干部、党员及各阶层人民对提交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草案的建言献策活动。这些民主、客观的意见建议,不仅发挥了各阶层人民的综合智力优势,更体现了大家对一届革新、发展的大会的信任与期待,有助于为国家未来发展制定正确路线、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