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煊赫五洲、震动地球”的奠边府大捷

 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战场接连失利之后,为扭转印度支那战局,法国政府于1953年5月决定更换驻印度支那远征军总司令,由亨利·纳瓦将军接替萨朗将军,全面主导战争。

仅仅一个多月后,亨利·纳瓦尔便制定了一项新的战略计划,称为“纳瓦尔计划”,并获得法国国防委员会批准。纳瓦尔计划的目标是在18个月内通过军事手段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为法国以政治方式“体面退出印度支那”铺平道路。

依仗兵力优势与防御工事,亨利·纳瓦尔曾自信地说,奠边府据点群是印度支那最强大的据点,是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垒”,并将其视为战略决战地。

如果说法殖民者选择奠边府作为战略决战的地点,那么我军同样选定奠边府为战略 作战的据点。

1953年9月底,越共中央政治局在胡志明主席的主持下召开了会议,审议1953—1954年东春战役作战方略。在全面分析敌我力量、地形条件与战局走势后,政治局正式批准军委提出的作战方案,选定奠边府作为战略作战的地点,力求摧毁整个奠边府集团据点群。

1954年3月13日上午8点整,我军的山炮轰击了芒清机场,两架刚刚降落的法国“达科他”运输机被击中起火,正式打响了长达56昼夜的奠边府战役。1954年5月1日17时,我军发起总攻,沿战壕勇猛推进,直逼德卡斯特里指挥所。

1954年5月7日17时30分,我军攻占敌军指挥所,德卡斯特里将军及法军奠边府集团据点群总参谋部的全体人员被迫投降。我军战旗在敌人指挥地堡的屋顶上高高飘扬,标志着奠边府战役全面胜利。

奠边府大捷是越南抗法战争的辉煌胜利,为最终签署关于结束在越南战争的《日内瓦协定》奠定了决定性和根本性的基础。充分彰显了我党和胡志明主席所制定抗战路线的正确性与战略远见。这是一条全民动员、全面抗战、持久作战和自力更生为的抗战路线,极大激发了民族的爱国热情,展现出为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而不屈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团结力量。(完)

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