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历史与文学改编电影——提升越南电影的关键

与世界电影一样,越南电影始终将文学和历史作品视为无尽的灵感源泉。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越南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也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然而,如何有效开发这片“沃土”,仍然是越南电影人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统计,越南每年制作的约40部电影中,每五部就有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许多改编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改编自裴德爱《在医院撰写的故事》的《四厚姐》;改编自《一首歌的故事》的《暗绿绣眼鸟》;改编自邓垂簪烈士的日记的《莫烧》。

在历史题材方面,越南革命电影涌现了《八月之星》、《河内46年冬天》、《北纬17度线的昼夜》等经典作品。当代电影也不乏佳作,如《龙城琴者歌》、《烧草的味道》,以及近期的《桃花、河粉与钢琴》。

然而,历史与文学改编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仍未能充分体现其潜力。这对越南电影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动力。通过推广这一电影类型,电影人有机会为观众呈现真实而丰富的越南历史与文化体验。

电影界专家普遍认为,成功的历史与文学改编电影不仅需要忠于原著精神,还需通过创造性手法深化人物与故事。

许多制片人指出,要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导演必须对人物和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将人物的情感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在避免人物神圣化的同时保留历史价值。

此外,制作历史与文学改编的影片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还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重现历史背景、服装和道具的成本高昂,而这类电影的市场回报往往难以预测。

制片人 武清和:“我们需要在拍摄场地、人员和研究人员等方面实现高度协调,这对资源整合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推动这一电影类型的发展,专家建议国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减免、贷款支持,以及改善相关基础设施。此外,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制片厂制作重大历史周年纪念作品、组织历史写作营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历史与文学改编电影的创作。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越南电影的内容,也能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窗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完)

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