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民报》新闻网日前发表文章指出,在解放60年后,从主要销售商品、规模较小、工业落后的城市,越南首都河内已成为应用高科技、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大型工业中心和北部地区的经济引擎。越通社谨向读者介绍文章内容如下。

——渡过艰难

接管首都初期,河内市人民步入稳定生活、恢复生产、走向发展的阶段。从1955年至 1960年,河内机械厂、陈兴道机械厂、嘉林机械厂等新工厂和企业——河内市机械制造业的“头生孩子”正式诞生。义都、前锋、民主玻璃等河内市,也是全国的第一批工业合作社得以成立。手工业和民营工业快速恢复,并为自主的工业打下了基础。
 
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1961—— 1965)时期内,河内市年轻工业的许多重要初始活动陆续举行。那就是在上亭、明开、安圆、东英等地建设第一批大规模工业区,成立数十家新工厂和企业。穰东(Rạng Đông)灯泡保温瓶厂、文典磷酸盐厂、东英机械厂、梅东机械厂等大批国有企业同时得以创立。河内市工业首次制造出车床、铣床、变压器、柴油发动机、汽车零配件、液压锤、冲孔机、小型电动机等不同产品。毛衣、针织衣等服装纺织业的主要产品开始得以生产。

从1965年至1975年,抗美救国战争进入恶劣阶段,这使得河内工业面临种种困难。各家工厂和工业基地被疏散到周边各省,一边生产一边战斗。国家统一后至1986年前,由于管理机制尚未革新,外援被削减,物资、原料和能源严重匮乏,使得工厂和企业要努力渡过困难以继续生产。

直到1986年召开的越共六大之后,河内市工业才取得长足进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 Geleximco、春绿寿、Pylyco、黄武、松林等民营企业和公司纷纷创立并快速发展,珠宝、木雕、青铜铸造等河内市许多手工艺村得以恢复等,这一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为本市出口总额作出很大贡献。春和自行车、越河啤酒、河内肥皂等各家生产厂首次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在河内最早出现的各家外资企业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塞同B工业区出现的首都工业产业先行者主要是河内Hanel公司及亚洲大型集团的联营企业,如DaewooHanel、OrionHanel、SumiHanel等企业。2000年初,日本的雅马哈(Yamaha)、佳能(Canon)、松下(Panasonic)等大型企业入住升龙工业区。从而,来自中国台湾、韩国的数十家辅助业外资企业来河内开展投资。至2000年,河内工业覆盖了19个产业,形成了5大主力产业。

——集中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产业

60年来,首都河内工业不断强大。从几十家国有企业和几百家合作社,至2013年,河内工业生产单位共有近10万个,其包括国有企业131家、民营企业1.073万家、外资企业410家。此外,河内有1200多个手工艺村和数万个手工艺个体户。
 
工业产业结构按规划得到更合理的调整,形成专业工业区和高科技工业区。全球经济一体化允许河内大力吸引外资,接受世界发达国家转让的新技术。除了机床、变压器、电灯泡、轮胎、啤酒、糖果等传统产品以外,河内工业出现了诸多新主力产品,如:打印机、光学元件、电脑、汽车、摩托车、食品加工车间,出口花岗岩等。出口工业产品价值占出口总值的30%,其包括附加值高的信息技术、机械、电器等高科技产品。首都河内地区以世界大型手机、打印机、扫描仪生产基地的资格出现在全球工业版图上。
 
河内工业生产共有包括数千种产品的30多个小产业。工业结构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发生变化。首都工人队伍70余万并且在日益发展壮大。工业企业的60%领导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各家企业大力应用美国、欧洲、日本达到国际标准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系统,为管理和运作创造突破性步伐。在规模上,河内年均收入额超过1000亿越盾(约合 500万美元)的工业企业共500家。

未来,河内市集中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力争将河内市建设成为全国高科技工业中心并以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化工业之城。(越通社-V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