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越南 到街市中寻找当地美食

这次越南之行,来到越南河内的三十六行街市,这里是河内最美丽的市场,是河内历史的脉络,是这座都城早期的老城区和商业中心,6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它早已洗尽铅华。
这次越南之行,来到越南河内的三十六行街市,这里是河内最美丽的市场,是河内历史的脉络,是这座都城早期的老城区和商业中心,6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它早已洗尽铅华。

我们走进这片区域,却发现乱了阵脚,这里包罗万象,简直像是河内人当代生活的博物馆,于是我们逛逛停停,惊喜地发现了三十六行街市中最棒的几个歇脚点,这里藏着越南的故事,藏着古都的精华,像一座桥梁,直达河内人的生活。

拜访 三十六行街市

客观地说河内完全没有想象中首都的气势,狭窄的街道、苗条的二层洋房、匆匆驶过的摩托车大军、戴着斗笠担着扁担沿街贩卖水果、杂货的商贩,还有菠萝蜜与咖啡香气混杂在一起的奇特味道 …… 拼凑在一起,叫人很难联想到这里是几经江山易主的帝国都城。特别是在还剑湖西北的三十六行老街区 (36 Pho Phuong) 。

三十六行街每条街名都以 Hang 开头,所谓 “Hang”,通译为中文中的“行业”,因某一行业都聚集在某一条街上,做同一种相同的生意,因此得名。早年间这儿有:竹竿铺街、棉铺街、钱场街、墓葬铺街、铁铺街、银铺街、鼓铺街和糖铺街等等,总共36条。这些地方是集中生产和销售的繁盛市场,发展至今早已不再“术业有专攻”,大多街市都做起了游客生意,开始经营奥黛、斗笠、水上木偶、越南灯笼 …… 诸如此类的纪念品,但整体街区仍保持古色古香的本色。

而在三十六行街上讨生活的河内人,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养成矫情的做派,他们依然故我地深深沉浸在自己浓厚的生活气息中,不与别处攀比,就那样自怡自得地嘈杂着、安静着、羞涩着、过着他们平凡的小日子,享受着慢生活带来的滋养。我们穿梭于三十六行老街,很容易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迷失感,这里的包罗万象让人无法去记录街市上的林林总总,倒是有几个别具一格的“歇脚处”让我们四平八稳地走进了河内人的生活。

河粉白瓷碗中的味觉坚持

越南人爱吃河粉,法国人在殖民时期带来了法棍、咖啡,越南人照单全收,但却始终没有改变吃米粉的饮食习惯。我们到达河内的第一天便迫不及待地寻找米粉,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原来依照越南人的习惯 ——“好事(食)要趁早”,想吃到地道的第一锅河粉是定要早起的。

PHO 河粉老店是三十六行街区中最出名的一家,做了30多年的街坊生意,每天清晨不到六点,小门脸前就排起了长队,等待着香飘四溢时刻的到来。

我喜欢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坐在一群河内本地人中间吃米粉的感觉,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本地美食,一边听越南向导讲述河粉的故事:“越南早熟的稻米远没有中国 北方出产的大米甘香饱满,做成的米饭看起来白得诱人,嚼起来却干燥不饱满,为了调节稻米的口感,河粉应运而生。越南河粉喜欢放在各色高汤中,配以各式食材,真是鲜香满口。盛放米粉的各色高汤,有牛肉汤、海鲜汤、鸡肉汤等。无论哪种高汤,都是历经多时慢火熬制,雪白的米粉上覆盖着或是切成薄片的牛肉、牛筋,或是细细的鸡肉丝,再有就是新鲜虾仁、鲜鱿鱼片等,香气扑面而来,而这家PHI河粉老店只主打牛肉。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米粉更讲究各式蔬菜的搭配,比如生豆芽、香菜、紫苏叶等。这里边,紫苏叶算是最常用的一种。米粉不好消化,紫苏叶通气健胃,对消化很有帮助。此外,紫苏叶还能解毒,越南的米粉中常放海鲜,这时放些紫苏叶,能够解除海鲜的毒性。当然,越南人还喜欢准备半个小青柠檬,往汤里挤上一点柠檬汁,配上必不可少的鱼露,更加清新爽口。你们外乡客来河内吃河粉,如果不能起早,不妨到Pho24河粉连锁店去尝鲜,那里几乎全天候营业,味道也很棒, 那儿的粉儿讲究汤头,是以24种香料经过24小时熬煮而成的。还有外乡人当要米粉时记住一定要说明是 white noodle 或 rice noodle ,若你真想吃面条,就该说明是 yellow noodle 。不然可就闹笑话了。”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南人的肠胃与美味的河粉早已紧紧绑定,将热气腾腾的美味佐以美味背后的故事一并下肚,似乎“做一日河内人”的序幕也就自此拉来了。

咖啡被驯化的西洋饮品

在三十六行老街上,咖啡店与河粉店仿佛并蒂双生的姐妹花,几乎每条街都有,可以说咖啡店是你在逛三十六行街时最理想的“歇脚处”。咖啡本是在150年前被法国传教士带入越南的西洋饮品,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脱胎换骨,竟被当地人“驯化”成了每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饮品。

现在越南咖啡产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二,大多数咖啡的口感很好,再加上受法国休闲文化的熏陶,所以其人民对咖啡的热爱程度不次于我们对于茶叶的依赖。可越南,无论类似于“茶馆”的本土咖啡店,还是纯法式风格的高档咖啡馆,都推崇一种独特的喝法:这里的咖啡不是用咖啡壶煮,而是一种特殊的滴滤咖啡杯,下面用样式古老的印花玻璃杯接着,一滴一滴都用来消磨曼妙时光。做的时候下面的玻璃杯杯口架上滴漏杯,在滴漏里面放咖啡粉,压上一片有洞孔的金属片,再用热水冲泡,让咖啡滴滴答答的滴到杯子内。讲究一点的做热咖啡时把杯子架在一个加满开水的大碗里保温,因为滴完一杯咖啡可能要用十分钟,热咖啡会凉掉。有人喜欢在杯子底下加一层很甜很甜的炼乳,等咖啡都滴到杯子里,再把黑咖啡和白炼乳混合起来喝。

这种咖啡的做法,只有越南才有,恐怕也只有性格温良的越南人,才有这样好的性子耐心地等着一杯咖啡滴完了,再慢慢吞吞地喝下去。即使在路边的街头咖啡挑子,也是一样的制作程序,并不含糊。

在老街的 Giang Coffee 咖啡老店品过滴漏咖啡后,我们兴冲冲地去寻找咖啡原料,准备回国后一展身手,却在 Café KIM LAI 咖啡豆专营店收获了一个有趣的咖啡八卦:在越南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顶级咖啡名叫松鼠咖啡。它产自越南少有的高山地带,香气醇厚,淡淡的酸味与柔和的苦味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结合。每到咖啡采摘的季节,人们就会把饲养的松鼠放出来,让它们肆意“享受”整整一天。松鼠们每次大快朵颐后会将咖啡果中难以消化的部分排 出去。人们便将这些咖啡豆收集起来,在清水里洗干净,然后加工烘焙成松鼠咖啡。

Tan My 三代女人两家店

河内人,Tan My店第二代店主,53岁。从1993年开始接手经营母亲的店铺,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并协助女儿开设了 Tan My 的设计概念店 Tan My Design & café 。问及 Tan My 为什么三代老板都是女性,其回答简单明了:我们的主顾绝大多数是女性,我们更了解她们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说河粉与咖啡使我们通过味觉叩开了河内人生活方式的大门,那么接下来的 Tan My 拜访更加直接。 Tan My 实际上是家二层刺绣品店,但看起来更像是供旅行者歇脚的好客邻家。这里的女店主十分健谈,远远就听到她用流利的英语谈笑风生。

细打听才知道这家店的女主人姓阮,“阮”在越南是大姓,阮女士说:“也许你不信,越南是属于民富国穷,在三十六行老街,现在每家店铺都是旺铺,月租金超过4万元人民币,所以这里的店铺无论大小,大多是家族买卖。”

这家店在1969年由她的母亲白手起家,当时三十六行老街里已经开始不在自顾自地做本地生意,不少专营店都开始转行,做起了游客生意,但越南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粗糙,阮氏的老母亲瞅准了商机开了这家精工细作的刺绣店,从传统服饰到小小的钱袋一应俱全,而且41年来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在三十六行老街上 颇有名气。现在 Tan My 创始人已经85岁了,早已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将店铺交给女儿阮女士打理,自己卸甲归田尽享天伦之乐了。而去年,阮女士的女儿也加入了 Tan My ,并在 Tan My 的街对面创建了 Tan My Design & café ,这家概念店铺展示并出售专由越南本土设计师设计制作的服饰、家居单品,同时延续了 Tan My 好客的传统,专门开设了供客人歇脚、聊天的 café 区域。阮女士笑谈:“我们这三代女人开了两家店,在河内的三十六行老街可是做出了个好榜样。”的确如此,这样的概念店,开在北京或是首尔不会有人觉得它有什么异样,而在相对执着于传统经营模式的河内,却似乎像是一颗闪亮亮的信号弹,预示出三十六行老街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鳢鱼锅 街坊店的百年美味

Tan My 的女主人不仅向我们道出了三十六行街商家的生意经,还给我们推荐了一家当地人最喜欢的餐馆,来解决晚饭问题。据说这家叫做 Cha Ca LaVong 的餐厅在河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1871年就开始营业,100多年的历史堪称越南最老的餐厅。这里专门卖河内特产 —— 鳢鱼锅,据说因为这家 店实在太有名了,所以街名也跟着改成了 Cha Ca。

拥挤的店面分为上下两层,餐厅的摆设虽然简陋,四溢的香气却令人饥肠 辘辘。这里没有菜单,依人数多寡给分量,下面为小木炭炉,上面的铁锅中装着浸过姜粉,经热油炸过的鳢鱼肉;食用时再把备好的葱、香茅放下去一起炸,然后以粗河粉拌鱼,再加花生、香菜和鱼露、虾酱去调味,喷香扑鼻,绝对低调的河内口味。(越通社-VNA)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