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居住在西部高原还是中部沿海,埃德族都有同样的生活方式,举行同样的文化礼仪。无论在什么地方,埃德族都有强烈的维护民族文化意识,这体现在服饰、语言和传统文化上。

多乐省邦美蜀市新利乡克村艺人阿玛赫銮尽管未接受任何培训,但却能制作大量音准合格的乐器。虽已70开外,但阿玛赫銮艺人依然手脚灵活、敏捷。在自己家中,每次做好一种乐器,他都奏一首熟悉而心爱的曲子。

在克村及周边村寨,像阿玛赫銮艺人那样会制作乐器的人少之又少。他有这项手艺并非偶然。这都源于那种酷爱,让他孜孜不倦的跟从父辈学习。

他说:“这些乐器一开始只是听,后来听懂了,便自己琢摩。听懂后,慢慢就喜欢上了。当然做乐器要出于热爱和热心。做什么都要有心。就像胡伯伯所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阿玛赫銮天天都忙于劈竹子,并一刀一刀仔细地锉,制作出一件件音色最好的号子、竹琴等。由于双手对不同尺寸的乐器十分熟悉,因此阿玛赫銮做一个成一个。

作为弹奏和制作乐器的艺人,他时刻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一些地方开始举办培训班,向年轻人传授民族乐器,让他们把祖辈的艺术传承下去。要把民族乐器传下去,就一定要会弹奏和制作乐器。所以一定要举办培训班,教会他们做乐器,唱民歌,先学做竹钲,再学做铜钲。慢慢地他们就学会了。我也参与敲竹钲、吹号角教学工作。”

尽管年迈体衰,但只要有人邀请,他都会向年轻人教授埃德族乐器。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尽快传授这些知识,再过几年动不了了,就找不到像他这样懂埃德族乐器的人了。

他告诉我们:“现在,我很高兴。大家都想接近我,了解乐器的弹奏和制作方法。从一开始孩子们听不懂,不喜欢,到现在,他们老围着我转,所以要抓紧时间鼓励他们学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熟练掌握乐器。”

在富安省欣江县,威布卢艺人可谓家喻户晓。他也是埃德族中为数不多能弹奏和制作多种乐器的老艺人。

在他和老伴与两个女儿居住的长屋里摆放着各种由他亲手制作的乐器。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制作各种号子和鼓。

和阿玛赫銮一样,威布卢艺人心里总挂着要把对民族乐器的爱传给年轻一代。

他说:“我18岁就会弹奏乐器,是爸爸教给我的。后来,由于我喜欢琢摩,所以开始向村里的其他中老年人学习。但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没我们那一代那么热心学习民族乐器了,所以总想着,万一有一天走了,谁来继承呢?”
我们和威布卢艺人的谈话突然停了下来,他想吹奏一首埃德族民族乐曲送给我们。吹完了,我们又继续未完的话题。

他告诉我们,就是因为爱上了丁帕琴和铜钲,所以他依然热情参加省县举行的各种文化盛会。

他表示:“能参加这些节日盛会,我就有机会向乡亲们介绍埃德族的优良文化,同时让年轻人了解埃德族乐器及其制作和弹奏的方法。”

在埃德族人眼里,阿玛赫銮和威布卢等艺人是活着的博物馆,是保存埃德族传统文化最多的人。也正是他们这些老艺人使民族文化之火在埃德族群众心中点燃。(来源:《越南之声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