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我的文化”——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发展的钥匙 hinh anh 1岱依族同胞们为游客们送上天曲演奏节目。图自越通社

越通社河内——“走进越南各民族文化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气息,在这里可以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跟他们接触之后,仿佛骤然间产生了一种想融入到他们生活中的感觉,越南民族同胞们民风纯朴、待人热情,他们跳舞时的陶醉、织布时的专注、耕作时的勤劳等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这是参观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的中国游客侯向玉的亲身感受。

距河内市中心以西40公里的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总面积达1544公顷,属于河内山西市同莫生态旅游区。游客不要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只要走进该文化村就可以沉浸在越南54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这里不仅空间广阔,拥有越南各民族传统的建筑物等,更吸引游客的是,吸引游客沉浸到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中来的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

目前,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请来了代表西北、西原和西南部等全国各地的岱依族、瑶族、赫蒙族、泰族、芒族、克姆族、达渥族、戈都族、拉格莱族、埃地族、占族、高棉族等13个少数民族的同胞入驻文化村。每个文化空间设有传统的民族住宅、果园,屋里的装饰百分之百还原了少数民族传统的民居生活。游客可亲眼目睹各民族的建筑物,了解民族同胞的生活和传统文化,欣赏由民族同胞用特色的乐器表演的歌舞节目,特别的是,可以直接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流,听民族同胞介绍自己的文化特色。

“我讲我的文化”——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发展的钥匙 hinh anh 2游客们兴高采烈地演奏色当族的民间乐器。图自越通社

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项目经理阮青山介绍:“文化村管委会于1999年正式成立。我们付出了10年的时间研究选择民族文化特色,致力于在这里生动地再现各民族的文化空间和民族同胞的传统文化特色。2009年,我们才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就是让各民族同胞直接介绍自己的文化。”

据阮青山介绍,2010年,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代表54个民族的54幢房屋已经竣工,各民族文化空间开始开门迎客。从2010年到2015年底,文化村举办活动时邀请民族同胞参加,活动结束后同胞们就回各自的家乡,剩下的是空空的房屋。文化村管委会辗转反侧想方设法让民族同胞留下来,并将文化村视为他们的第二个家乡。这是文化村的任务,同时也是该文化村发展的钥匙。

阮青山透露,由于不能把全部54个民族的代表都请来。因此,2015年底,文化村管委会决定把芒族、泰族等居住在最近的地方、适应性最强的少数民族同胞请到文化村。近1年的尝试后,少数民族同胞已逐渐习惯并能当家做主之后,管委会相继邀请了西原、西南部等偏远的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到文化村。

在文化村居住的民族同胞需要深深地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并能在文化村再现其民族的日常生活,同时还能够介绍给国内外参观者。

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仍保持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乃至风俗习惯,同时能与其他民族的同胞交流。

来自承天顺化省阿雷县的达渥族人阮青生(60多岁)说:“我在这里生活6个月了。在老家我织布,到这里也织布。我的产品卖给游客,也卖给没有织布的民族同胞。每个月还收到文化村的津贴,这里的收入比在老家更高。”

在他乡的少数民族同胞都努力克服困难,克服想家心里,携手共建一个大团结的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携手保护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特色。

“我讲我的文化”——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发展的钥匙 hinh anh 3岱依族人阮氏川正在向游客们介绍岱依族文化。图自越通社

与文化村接下不解之缘已4年的岱依族人阮氏川(60岁,太原省人)表示:“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要离开家乡,离开家庭,离开朋友。儿童节的时候,我特别想念我的孙子。但是,这里的各民族同胞们很团结,相亲相爱。在这里我们也像在老家一样耕地、种树。”

不仅生动地再现各民族建筑空间,通过让少数民族同胞能够“自己讲自己的文化”的方式,越南各民族旅游文化村还为游客带来关于越南少数民族最真实的感受。这是勇敢的尝试,但充满挑战并需要可持续的战略。愿意在文化村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不管只留下几个月的还是多年居住的,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介绍、推广、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像岱依族人阮氏川曾跟记者说过:“我就跟入伍一样。入伍的部队保护国家,而我的任务是保护民族文化,代表像岱依同胞介绍自己民族的美以及我们的变化和进步。”
 
据统计数据显示,投入运营的头几年该文化村的到访游客量仅为15-20万人次,2018年达到创纪录的55万人次,较2017年增长了30%。预计,2019年该数字将提升到60万人次。(越通社-VNA)
越通社